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科技体制的产生, 始于北美独立战争前后。到1860年,组织大型考察队成为早期政府组织科学活动的主要形式。真正使美国科技体制有所变革的是1876年爱迪生创立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它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后来普遍推广的“工厂中心实验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进一步加强,逐渐成为美国应用研究和发展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在1860-1914年间,全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相继出现,为美国科技体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16年,为动员美国的科学技术资源用于军事目的,总统指令全国科学院组成一个国家研究委员会,其任务是参与有关战略问题的研究。1940 ,罗斯福总统在参战前夕大力动员国家的科学技术资源,先后组建了国家国防委员会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局。战后,联邦政府又新建了一批科学技术的重要机构,政府实验室的数量也明显增加。这样,美国逐渐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系统,至今无多大变化。

——摘编自劳汉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科研体制的演变》

材料二   从七十年代起,苏联为了克服发展困境,在加速科技进步和改革科技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的形式,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消除了研究和采用新技术各阶段的裂痕,缩短“科研一生产”周期。 1979 年先后通过新决议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科研、设计单位于1980年全部改为在合同基础上实行经济核算制;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刺激科技进步。戈尔巴乔夫执政后,进一步改革科研体制,加强科学院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潜力;突出部门科研机


构在推广科研成果中的作用;提高科研人员的劳动报酬和重视其素质的培养;大力发展计算
机技术、信息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苏联政府通过不断调整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取得了一
定的成就。

——摘编自洛伦·R·格雷厄姆《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两国科技体制发展的相似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口信号灯连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 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灯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探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畅通。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2019-01-30更新 | 3318次组卷 | 34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5月阶段性检测历史(文)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政府对科研事业的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20世纪)20~30年代为0.2%至0.4%,1950年上升为1%,1960年猛增至2.7%,1964年为3%。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科学研究集体化、技术专门化、管理科学化、按课题原则进行组织、体现了“三论”的准则。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这就决定了这一新技术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册)

材料二   撇开整体的体制不说,谈两个具体的因素:一是每一个科学家所在的地区、单位必须有保证科学家想像、选题、设计和实验所需的高度自由的氛围,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二是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行真正的特别是高深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是不可想像的。无疑,这两点美国人做得最好。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委员利亚斯所说,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在科研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美国的整个科研体制为科学家们营造了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拿科恩伯格(此次化学奖得主)来说,“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出成果”。科研资金充足更不用说了,这是美国的硬力量: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大国之一,更重要的是政府或机构舍得把钱投到科研上去。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另一个不为常人所看到或谈及的软力量就是美国人普遍对科学的重视、热爱和支持。美国是由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建立的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不断创新。创新首先得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提倡和鼓励科学研究成了美国人一种普遍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美国人把科学创新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如赚钱和发财以及为了个人荣誉。……

美国人热爱和专注科学的另一表现是不见异思迁,不借助各种权力走捷径。几乎没有一位诺奖得主当过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当过。爱因斯坦就曾拒当以色列总统,本次五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全是普通教授也是证明。因为科学家若想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所图,就不可能专注于科学研究,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发现,也就不可能与诺贝尔奖有缘。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创新是人的志愿和爱好,一般不需要政府号召,不需要它来组织领导。政府一般不对国家科学院和大学院校实行科研上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更不对科研人员实行成果量化考核等等,因为这样做会束缚科学家的手脚,制约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一切就是保证美国科学发现和不断创新所必不可少的软力量。——引自张镇强《美国科学家为何再次垄断诺贝尔三大科学奖》,《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0日

材料三   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姓名和领域

姓名

获奖时间

获奖领域

杨震宁、李政道

195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197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

1986年

诺贝尔化学奖

朱聿文

199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

1998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的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美国科学家能够长期在诺贝尔奖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说明材料都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2019-01-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也确实展示过这样的一面,在技术进阶升级带来“机器代替人”的前几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始终是掌握在人手中的工具,“机器”真实地助益了人类的生存和生活。但与此同时,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毒品、电脑病毒等等的技术进阶升级,却是整体上加害于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这样的技术越是先进,对于人类整体上的加害,越是强烈和彻底,越是危及人类整体的存在。

——陈彩虹《在无知中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史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以下组图,完成下列要求。

给上述图片拟定一个题目,然后结合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人们十分关注历史上科技发展及其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科技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杨行密的军队围攻豫章,部将郑璠(以所部发机飞火,烧龙沙门,带领壮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体)。

——《九国志·郑璠传》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计量单位),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斛至一千斛,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槽或六槽,每船可载百余人,风雨晦瞑时,惟凭针盘而行。

——南宋《梦粱录》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具体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科技成就传到欧洲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瓦特发明前,英国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筒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至19世纪上半期为英国傲视全球提供支持的科技文化理论和成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蒸汽机的创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4)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7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是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等
材料三: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