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电气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美国柯达公司130多年的兴衰史,见证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柯达公司发展大事记
1879年,美国人乔治·伊士曼为自己的干版涂片机器申请专利。
1883年,伊士曼发明胶卷。
1888年,第一台可拍摄100张相片的柯达相机问世,伊士曼设计了:“您只需按一下按钮,其余的我们来做”的广告词刊登在杂志、报纸上,该广告很快便家喻户晓。
1898年,柯达在英国成立子公司,成为跨国集团公司。
1919年,伊士曼设立了分红,每位员工都可获得高于工资的奖金。他还将其拥有的三分之一公司股票赠与其员工,再后来他开始履行建立退休金、人寿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计划。
1929年,推出第一盘为有声电影设计的彩色胶片。
1930年,柯达占世界摄影器材市场75%的份额,利润占这一市场的90%。
1963年,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的历史瞬间被柯达相机拍下。
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用柯达立体摄像机拍下“人类一大步”。同年,柯达因开发供电视使用的快速彩色胶片冲洗而获艾美奖。
1986年,设计制造了全球第一部140万像素影像感应嚣,该技术被美国航天局用于探索火星。
1998年,柯达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全行业合资计划”,柯达与厦门、汕头等6家国有胶卷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2012年,由于在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转向数码市场的步伐缓慢,巨额亏损使柯达向法院提交破产保护文件。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末柯达公司迅速崛起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柯达公司为人类科技文化事业作出的贡献。有人说“柯达成也胶卷,败也胶卷”,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016-12-12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江西新余一中高二上期第二次段考历史卷
2 . 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试举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吞并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这一进程早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技术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国家建设和海外扩张以前就已开始。上述这些引起了以三大革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连锁反应。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请论证材料中关于欧洲扩张或其推动力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6-11-27更新 | 5485次组卷 | 31卷引用:湖南省武冈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两旁人山人海,许多人跟着火车跑,另外一些人骑在马上,沿路旁跟随着火车。在临近达林敦的路上有一个大斜坡,史蒂芬孙决定在这个地方试验火车头的速度,他发出警告清除道路,加快行进,速度达每小时十五英里(二十四公里)。列车到达林敦车站时,才知道车上共有四百五十个乘客,载重共九十吨。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材料三2006年,美国《时代》杂志把“you”(you,指所有网民)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其封面注释说:现在,就是你,你控制着这个信息的时代,欢迎你来到这个时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史蒂芬孙驾驶的火车以什么为动力?

(2)材料二展示的是哪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什么时代?它促进了哪些能源的大量开采和利用?

(3)整个工业文明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的进程。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计算机、网络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据材料三并结合现实,分析网络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弊。

6 . 科技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有积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发明中的比例统计表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401——1000年
1001——1500年
1501——1840年
比例
70%
58%
29%


材料二 观察下列四副图片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暴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哪一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第三阶段状况的思想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的应用对生产产生了哪些影响?图二的应用如何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指出图三和图四中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
采用的主要方法。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欧洲时间中国
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

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材料三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图显示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材料二(在工业革命中)虽然按人口平均的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可是富人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穷人……拿手织机织工来说,他们在拿破仑战争的早期年代里(工业革命刚开始时)境况不错,可是后来无论是他们的工资还是就业机会都急剧恶化。

——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三自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们一直在以矿物燃料的形式(煤、石油、天然气)把各种形态的碳从地下开采出来,经过燃烧使之转化为热量、H2O(水蒸气)、CO2,少量的SO2、CH4和其他气体,并释放出来……使全球空气中CO2的体积比节节上升:从前工业化时代的约280ppm上升到目前的360ppm。

——格里宾《历史焦点》(上卷)

(1)指出A、B两点对应的历史时期的科技革命以及主要标志性发明。概括说明科学技术在上图A、B两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的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2)综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以及我们可以吸取的教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12年,世界第一艘超级豪华渡轮---“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沉没。由于该船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通讯方式,一千多名乘客中有695人得救,当时这种先进的通讯技术最有可能是:
A.电话通讯技术B.有线电报技术
C.无线电报通讯技术D.电子信息技术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曾预言“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威廉·李卜克内西:《忆马克思》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评选始于1993年,每半年评选一次。评选机构主要有美国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田纳西大学和德国曼海姆大学等相关机构根据世界范围内超级计算机性能共同完成。在2007年7月4日揭晓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中,前10名均为美国公司所占据。冠军由美国的“蓝色基因/L”蝉联。它的速度为280.6万亿次/秒,浮点运算。上一届评选入围的标准是2.737万亿次/秒,本次的标准提高到4.005万亿次/秒。……“天河一号”为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2010年11月14日,国际TOP500组织在网站上公布了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前500强排行榜,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雄居第一。                                                               
回答:
(1)根据相关知识说明“电力火花”取代“蒸汽大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有哪些?
(2)你认为3至13世纪“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至少回答四个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回答,当前超级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主要呈现出哪两大特点?
2016-11-18更新 | 4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养正中学、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