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信息技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政府对科研事业的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20世纪)20~30年代为0.2%至0.4%,1950年上升为1%,1960年猛增至2.7%,1964年为3%。科研队伍不断扩大,科学研究集体化、技术专门化、管理科学化、按课题原则进行组织、体现了“三论”的准则。由于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的各项技术都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战略性、时效性、风险性强的新技术,没有大规模、多学科的有机配合和国家的统一组织、规划和投资,是很难完成的。这就决定了这一新技术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册)

材料二   撇开整体的体制不说,谈两个具体的因素:一是每一个科学家所在的地区、单位必须有保证科学家想像、选题、设计和实验所需的高度自由的氛围,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二是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行真正的特别是高深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撑是不可想像的。无疑,这两点美国人做得最好。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评委会委员利亚斯所说,相对于其他国家,美国在科研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美国的整个科研体制为科学家们营造了宽松、适宜的工作氛围。拿科恩伯格(此次化学奖得主)来说,“他可以10年潜心在自己的领域内钻研,而没有任何压力迫使他出成果”。科研资金充足更不用说了,这是美国的硬力量:美国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大国之一,更重要的是政府或机构舍得把钱投到科研上去。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另一个不为常人所看到或谈及的软力量就是美国人普遍对科学的重视、热爱和支持。美国是由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建立的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不断创新。创新首先得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提倡和鼓励科学研究成了美国人一种普遍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美国人把科学创新作为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利益如赚钱和发财以及为了个人荣誉。……

美国人热爱和专注科学的另一表现是不见异思迁,不借助各种权力走捷径。几乎没有一位诺奖得主当过官,甚至连大学校长、院长也没当过。爱因斯坦就曾拒当以色列总统,本次五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全是普通教授也是证明。因为科学家若想在政治经济领域有所图,就不可能专注于科学研究,不可能有重大创新和发现,也就不可能与诺贝尔奖有缘。在美国,科学研究和创新是人的志愿和爱好,一般不需要政府号召,不需要它来组织领导。政府一般不对国家科学院和大学院校实行科研上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更不对科研人员实行成果量化考核等等,因为这样做会束缚科学家的手脚,制约他们自由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这一切就是保证美国科学发现和不断创新所必不可少的软力量。——引自张镇强《美国科学家为何再次垄断诺贝尔三大科学奖》,《中国青年报》2006年10月10日

材料三   华裔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时间、姓名和领域

姓名

获奖时间

获奖领域

杨震宁、李政道

195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

1976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李远哲

1986年

诺贝尔化学奖

朱聿文

1997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

1998年

诺贝尔物理学奖


阅后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的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认为美国科学家能够长期在诺贝尔奖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4)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说明材料都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2019-01-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庞。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 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90年
人类与自然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瓦特的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发展所必需的动力问题。炼铁厂用它来开动鼓风机,为高炉提供风力,煤矿用它来排除矿井积水,纺织行业用它来作为动力。1800年,英四全国已有蒸汽机321台,总功5210马力,1825年增至15000,总功率375000马カ。这时,一个巨大的新能源已为人类所获得,而且不久,人类还能开发储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矿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气。

——据刘祚昌等主编《世界通史》等

材料二 科学开始时对工业没什么影响。我们至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陶楼和作坊。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个人计算机以及计算机网络的开发和应用使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相关,它正在改变(或决定)我们的生活。1996年,美国著名学者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一书认为:“信息DNA”正在迅速取代工业经济时代的原子,成为人类生活的交换物。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高清晰度电视、数字相机等数字化产品,进入人类生活,成为日常生活用品。它将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陈筠泉、殷登样主编《科技革命与当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18-11-24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 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

材料二     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

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爱迪生

材料三   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大发明分别对欧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爱迪生的发明主要在什么领域?结合材料二,谈谈“发明大王”给你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谈谈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2018-11-19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理)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果

时间国家科技成果时间国家科技成果
1945美国原子弹爆炸1972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
1946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74中国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
1954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77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
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196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97英国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969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1999美国首次成功制造人工DNA分子

材料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哪怕是极其有限的进步都必然要付出代价。社会发展代价分为必然性代价和人为性代价。必然性代价是指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一定要做出的某种投入或者导致的某种损失、牺牲的,是不可避免的;人为性代价是因主观方面或人为的因素等造成的某些损失,这些代价是可以减少甚至是避免的。社会发展代价的付出不应是任意的,而应被控制在科学合理的“度”内,否则就会抵消甚至湮没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

——摘编自牛西平《试论社会发展代价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当今科技进步的代价是否被控制在合理的“度”内谈谈你的认识。

2018-03-10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年5月27日 每周一测——《每日一题》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地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视角,也在利用过程中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制图业发展大事记

时间重大事件
1884年国际会议决定以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为零度经线。
1891年国际地理会议通过合作编制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提案。
1910年莱特从飞机上拍摄了第一张照片,航空摄影测量制图改变了传统的地面测图技术。
20世纪50-70年代苏联和美国竞相发射卫星,人类开始从地球外空间进行全球性遥感制图。
20世纪5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地图测绘,手工制图向自动制图转变,数字地图成为最现代化的地图品种,提供气象、导航等各类服务。

(1)概括促进1884年以来制图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电子商务模式……减少了传统贸易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节省了管理和人员环节的开销。在商务活动过程中,通过电子支付不但大大提高交易速度,加快订单处理和贷款结算支付,而且减少人为的疏忽,提高企业利润……电子商务可减少空间的障碍,实现跨地区、跨国界交易,并且可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为客户随时提供最新数据,加强企业间合作。在保证按质按量完成原有客户的交易之外,通过网络广告,还可开拓潜在的隐性客户……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如能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把企业的商务活动和资源管理整合,重组业务流程……更快跻身于国际市场。
材料二   来自商务部的一组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3万亿元人民币,2009年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4万亿人民币。另据国内知名电子商务第三方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即将发布的《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同比增长百分之2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相对传统贸易方式而言,电子商务具有哪些优势?
(2)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电子商务兴起的原因。
2018-02-06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卷一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会在哪个国家兴起呢?大战全面爆发前欧河在科技发展的许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大战的爆发及其结果却使美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本土远离战场,未受战火波及,经济反而获得了迅猛发展……同英法苏相比,美国有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同德国相比,美国还有吸引科学家的民主制度,这使美国比任何国家有条件发展科学……还应指出美国的人力(科技人员)条件……大战爆发后,英国的科技人才通过政府派遣和自愿前往的方式流向美国,同美国科为反法西斯战争贡献聪明才智。德奥意等国的科学家则国不堪思受法西斯的种族歧视或思想禁铜而前往美国。结果形成了世界科技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趋势...来到美国的科学家们出于反法西斯的正义感,都为战胜法西新和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如一对学生姊妹。

材料二中国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其代价惨重。世界历史不幸告诉我们,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现代化一旦在某一国家或者地区出现,其他国家或地区为了生存和自保。就必然采用现代化之道。因为现代化作为一种理性化和效率化的过程,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力物力。针对这一侵略力量能做的最有效的自卫,则是以其矛攻其盾。任何想要自立的民族,只有迎头赶上。在现实版本中,这一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被缩成为工业化,进而再被简化为诸经济要素的重组,社会和政治变革也经常服务于这一经济目的。纵使今天的世界已全然不同,但这一得自历史的记忆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忽略。它仍在深层推动着中国人的集体行为,尤其是在其情英阶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战后世界科研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现代化本身具有一种侵略能力”,请结合近代中国的历史加以说明。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汉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中国的科学文化没有出现欧洲那

种从古代到中世纪转变时期的倒退现象,也没有形成神学统治一切的情景,而是以宗法伦理意识为潜质、以经验理性为重要形态、中国世俗文化始终占居主导地位的社会格局,正因为如此,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中国的古代科技文化,不断向高峰迈进,并且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人类科技文化史语写了光辉的篇章,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古代后期科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日本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和一定时段的科学成果数超过全世界科学成果数的25%,这个国家(或地区)在此时段内可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汤浅编《西方科学文化史年表解说》

——路甬祥《规律与启示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20世纪重大科学成就看科技原始创新的规律》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科学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结果的原因。

材料三近代以来进步着的技术已经全面改变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且,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世界引向何方,尽管如此,任何人也都会承认,从历史的角度整体上了解技术的发展,对于了解和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某些方面肯定会有助益。况且,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了解过去也是人类追问自然和社会奥秘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创造技术的人类本身似乎并不能完全确定进步着的技术最终会将世界引向何方”这一句话的理解。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的科学革命为技术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融:物理学革命为原子能、电子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化学革命为分子设计和开发新村精打下了整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交叉学科和边蟓学科大量兴起,以至任何一项重大的特学发现和发明,都不再是单一学科发展的结果。科学事业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而成为社会性的巨大事业。

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业劳动生产车,战后1946年至1970年,资本主义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同时,海陆空立体交叉交通运输网络形成,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如:信息技术产业己被人们从第三产业中独立出来,作为第四产业。科技革命成的新的技米水平,使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很少能单独全面开发新产品,因此必须进行产品零部件开发的国际合作。

——摘编自王春明《科技革命的历史轨迹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科技是国之刺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3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