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2021-06-13更新 | 10309次组卷 | 89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15年出版的《新制单级国文教科书》中,有多幅插图表现了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相互尊重、爱护的家庭情景,这种家庭显然与传统社会的父权制和等级观念相去甚远。这反映了当时
A.文学革命推动思想解放B.新的伦理观念逐渐形成
C.国民政府宣扬西方思想D.教材消除传统观念影响
2022-06-07更新 | 855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峨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电视剧《觉醒年代》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热血青年那段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下列场景符合历史基本情况的是
A.李大钊: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
B.鲁迅:予今长斯校(北大),请以三事为诸君告:曰抱定宗旨;曰砥砺德行;曰敬爱师友。
C.陈独秀: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
D.胡适: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北大教授王东考证,新文化运动的各种代表人物,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到最激进的钱玄同,都没有提出过要“打倒孔家店”。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只是提出了要“打孔家店”,至于说“打倒孔家店”那是陈伯达(文革时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等人的加工改造。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A.缺乏彻底批判封建思想的勇气B.是儒家思想在新条件下的活跃
C.斗争矛头主要指向列强的侵略D.并非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曾言“批判时政,非其旨也”。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创刊后,其开始转向宣传现实的政治斗争,并用大量篇幅报道中国劳工现状。这反映出先进知识分子(     
A.已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B.深入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C.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学习D.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戴琼瑜在《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中指出:“新文化运动的第二大不足是善破不善立,一场暴风骤雨之后……国人旧思想支柱破除了,新的规范却始终未立,造成思想的混乱,一盘散沙……”新文化运动的这种不足(     
A.最终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失败B.抑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给封建复古思想提供了可乘之机
7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但接受了今文经学中疑古的一面,而且抛弃尊孔的立场,又把古文经学中的考据法与西方的怀疑主义、实用主义结合起来,进而提出一套新的研究方法。由此可见,胡适(     
A.完全否定先秦儒学B.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C.客观评价孔子地位D.猛烈抨击专制统治
8 . 1920年创刊的自由派刊物《自治半月刊》尽管对社会改造持改良主义的态度,但其发刊“宣言”声称:“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平等不自由的事情,无非是为着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这反映出当时(     
A.阶级斗争理论成为共识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致
C.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增强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20年,蔡元培校长开启北大招收女生之先河。有人问“兼收女生是新法,为何不先请教育部核准?”蔡元培答:“教育部大学令,并无专收男生的规定。”此举
A.诠释了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B.旨在推动文学改良运动
C.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主张D.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思潮中的重新评判传统,并不仅仅是批判孔教。在胡适、梁启超等学者的努力下,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以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与西方争胜。胡适最先运用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逻辑思想,注重古代哲学家著作的真实性。胡适还呼吁扩大研究的范围,打破一切门户之见,庙堂的与草野的文学均应该研究。他对墨家学说和古代白话小说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从1919年起,梁启超开始着手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在中国史学、墨学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领域都有建树。梁启超、胡适、汤用彤、梁漱溟批判性地考察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冯友兰关于道家和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传世经典。中国学者的某些杰出研究成果甚至获得了外国权威机构的肯定。大体上,从事国故整理工作的重要学者,他们所做的工作要比早期那些攻击传统的人更具有建设性,也可能更具有远见卓识。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文物古迹的毁损问题严重,引起了保存古迹运动。历代教皇收集异教的雕刻品和零散的建筑物,并运抵教廷与罗马的博物馆存藏。许多古典的雕刻品被藏于王宫和花园。马佐拉与贝蒂尼经过4年的功夫,尽力模制罗马遗迹上的雕文,然后发表了《罗马城的古隽语》。1515年,教皇利奥任命拉斐尔整理古物,他和同伴一起设想了一个颇为不凡的考古计划并加以实施。遗迹古物的寻获,影响了整个艺术界和思想界。米开朗基罗的《布鲁塔斯》,其拟古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文学将基督教的神学转化为异教的神话,并以奥林匹斯取代天堂。绘画方面,古典的影响表现于异教的主题画。古典的夸耀很明显地表现于新建的圣彼得大教堂,建筑费高达100万金币,“实为空前伟大的建筑物”。

——据【美】威尔·杜兰特《文明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原因,概括其取得的“建设性”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意大利“保存古迹”的方式,分析该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3-02-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