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1906年,同盟会评议部评议员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主要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该小传概略地介绍了马克思从出生到去世的奋斗历程,突出了马克思的一些重大理论贡献。该小传着重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视为“马尔克之事功,此役为最”,称该宣言“既颁布,家户诵之”,“万国共产同盟会奉以为金科玉律”,使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的贡献和影响一目了然。小传中花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并译出了宣言中的十条纲领。尽管朱执信并不赞成马克思关于资本起源问题的观点,但对剩余价值理论却有较多的介绍,并且认为资本家的剥削确实是个事实。……1905年孙中山在欧洲就亲自拜访了当时的第二国际执行局并举行会谈,第二国际的档案材料中还记载着孙中山会谈时说的“我是中国社会民主党人”等语。这就是后来孙中山十分赞赏俄国十月革命并最终提出“联俄”主张的前奏。

——摘编自奚洁人、余源培:《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期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作用。
2024-02-29更新 | 179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6年,钱玄同认为“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十余年后,他却提出“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这种不同时期的认识差异反映了
A.历史研究从来不客观B.作者全盘否定封建文化
C.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D.个人认知受到时局影响
2021-05-27更新 | 299次组卷 | 5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三校2024届高三联考(三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3 . 洋务运动之后到十月革命之前,不少人在中国译介马列著作、观点。以维新派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和1905年前后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都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后,无政府主义者也译介了不少马恩文本。但是,有学者认为它们并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这一认识的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
A.并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有限
C.涉及阶层过于庞杂不具有主导性
D.译著方式不利于马恩思想传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20年,全国工人发展到194.6万人,其中上海有近51.38万人。陈独秀借“中华工业协会”发起劳动节纪念活动之机,将《新青年》的七卷六号编成“劳动节纪念号”,专门讨论工人问题,启发工人觉悟。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深入传播B.上海已经成为工人运动中心
C.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条件日益充分D.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021-04-25更新 | 264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胡适曾说:辛亥之后,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孔子与儒教、佛教、道教、家庭、婚姻、孝道、神灵、长生不老,没有一样能逃过刨根问底式的批判与质疑。其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A.铲除了封建伦理B.完成了民主革命
C.结束了专制统治D.推动了思想启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