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学术研究,展开百家争鸣,不拘一格选人才,对中外教员一视同仁。这旨在(     
A.鼓励和传播新文化思想B.缓和学校内部派系斗争
C.提高北京大学学术地位D.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想尖锐冲突的当时,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很注意从传统中汲取自卫和反击的力量。他们把从先秦直到清末,肯面对事实、肯作独立思考的人都引为同道,把一切“异端”都努力发掘出来。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试图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摧毁了封建旧文化的社会影响
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积极寻求社会转型的思想资源
3 . 在1915年《青年杂志》第1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该文表明了他反对中医的态度:“医不知科学,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袭古方以投药饵,其术殆与矢人同科;其想象之最神奇者,莫如‘气’之一说,其说且通于力士羽流之术;试遍索宇宙间,诚不知此‘气’之果为何物也!”据此可知,材料的主旨是(     
A.中医附会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B.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
C.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作为旗帜D.陈独秀的思想具有绝对主义的倾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集中力量反对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教”,指出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与民权和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这说明他们(     
A.全盘否定孔子言论B.彻底批判传统文化
C.宣传进化论的观点D.积极进行思想启蒙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政制既已一切非我之故常,其政制背后支撑之理论,亦必随之动摇,则一变而惧不能不变……故而文化革命之口号有“礼教吃人”“非孝”“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材料旨在说明(     
A.新文化运动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B.向西方学习从制度转到思想
C.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得到延续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6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由一国到多国深入发展。右图是由我国著名翻译家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译本封面。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
B.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特点
C.基本原理在实践中不断受到检验
D.促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曾言:“战场之硝烟一散,此昙花幻现之军事内阁,即将告终,而一复其平民政治之精神,此又战后复活之世界潮流也。”他又在《庶民的胜利》中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终结看成是相对于“大……主义(专制的隐语)”和“资本主义”而言的“民主主义”和“劳工主义”的胜利。李大钊的这些认识(     
A.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B.表明社会主义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C.旨在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D.影响了五四以后其思想发展的方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B.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D.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学术界的国故整理运动影响深远。1923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提出科学只能创造物质文明,无法解决人生观问题。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就是西方物欲横流的结果。梁启超是张君劢的支持者,他肯定科学的作用,但不承认科学万能。同年11月,胡适提出中国还不曾享受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陈独秀对此问题另辟蹊径,强调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1935年,十位教授联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同年,胡适在《充分世界化和全盘西化》一文中把1929年《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

——摘编自关爱和《文化自信与中国现代学术百年》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2023-03-24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4年,梁启超说:“中国古代井田制与近代社会主义,同一立足点。”1912年,孙中山也强调共产主义与中国“大同”理想的契合:“井田之制,即均产主义之滥觞,而累世而居,又共产主义之矣。足见我国人民之脑际,久蕴蓄社会主义之精神。”1919年,李大钊则从社会发展的伦理要求出发,强调从“大同”理想发展至社会主义的伦理必然性,他说:“一切形式的社会主义的根萌,都纯粹是伦理的。”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上的内在契合,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共鸣,从而形成知识分子、普通民众和马克思主义者的和谐共振。

——摘编自颜旭《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原因探析》

材料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苦苦地向西方寻求真理,试图从资本主义文明中打开古老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公理战胜强权”的乐观精神和美好观念还没来得及形成气候,1919年的巴黎和会就无情地践踏“公理”、“民族平等”和“民族自决”等原则,使其变成了假面。“西方”不再是迷人的字眼……社会主义在俄国的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从逻辑理论嬗变为制度范式和政治纲领。那么,这一外来的“主义”能否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呢?在反帝的大语境中,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对立面的社会主义无疑深深地吸引了先进的中国人。可是,在诸多社会主义思潮中又该选择谁呢?因地制宜才能淘到真金。经过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的反复对照和选择,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

——摘编自何文校《五四时期观念形态的破与立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和李大钊相关论述对近代中国思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2023-02-2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