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

“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请回答:
(1)上文出于何书?作者是谁?
(2)文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可用所给材料中的原文表达)
(3)该书成书时中国出现了一股什么思潮?这股思潮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9-09-09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中学2009-201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图一所示的这本著作的作者是中国近代哪一阶级所著?对该著作的评价怎样?
(2)图二文献作者是谁?发起了什么运动?历史影响怎样?
(3)图三刊物诞生于何时何地?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什么?李大钊着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举出两篇著作?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皇帝

材料二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

材料三        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请回答: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分别表达了什么愿望?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二者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材料二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民族主义在一般人心目中,一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则其它一切枝节问题似乎均可迎刃而解……所以武昌城内一声炮响,举国风从。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顾炎武的主要观点。写出一位与顾炎武同一时期、观点相近的知识分子,并概括其主要思想。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主张?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鞑虏”指的是什么?民族主义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

材料分析题 | 容易(0.94) |
6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庚子事变后,为挽救统治权的危机,避免迫在眉睫的主权危机,朝廷谕令施行“新政”立宪,开启政治体系内的调适性变迁,走君主立宪路径来建构现代国家。日俄战争的结局带给朝野立宪战胜专制的共识,新政立宪遂成时代潮流……作为变革反对者的朝廷守旧派遭受重创,恪守祖制拒绝变法已无市场,慈摇太后等戊戌政变的刽子手很吊诡地成为戊戌变法六君子的遗嘱执行人。
宪;(二)改革兵制,训练新军;(三)改革学制,提倡新学,派遣留学生;(四)奖励工商,兴办实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廷谕令施行“新政”立宪的背景。
(2)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根据材料二中清末新政内容,谈谈你对托克维尔这句话的理解。
2016-12-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河南郑州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