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维新变法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王韬在近代首次提出“变法”的主张,他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这三种制度时,最早提出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的君主立宪制该思想
A.为最早的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兴起
C.反思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问题
D.受社会进化论思想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世纪60~70年代,王韬、薛福成和郑观应等都看到“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的优越性。但王韬、薛福成等人只是进行启蒙式的宣传,而郑观应则是以一项政治改革主张来提出,主张中国“下仿泰西之良法”设立议院。郑观应的这一主张
A.推动了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思想的发展
B.表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时机已成熟
C.体现了独尊外邦而轻视传统的观念
D.说明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某学生根据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宣扬维新变法以实现救亡图存
B.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
D.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2019-09-04更新 | 2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梁启超在回忆19世纪80年代的情形时说:“朝士皆耻言西学,有谈者,诋为汉奸,不齿人类”,而到了19世纪末,却出现了“举国若狂,人人竞言两学”的局面。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B.政治体制发生质变
C.政府失去了对舆论的控制
D.民族救亡意识凸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春秋》的真义在《公羊传》里可以看出来。《公羊传》讲“通三统”那就是说夏、商、周三代的法制并无沿袭,各代都因时制宜,造出各代的法制。“他”指的是
A.董仲舒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独秀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有哪些变化之处,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分析演变的原因。

2018-11-2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早期维新思想家冯桂芬说,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实际上反映了早期维新派
A.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
B.已开始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省
C.已形成全面赶超西方的自强思想
D.全面否定了传统中国的天朝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
A.全面否定封建专制思想
B.结束中国专制政体
C.客观推动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瓦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郑观应指出:“公法者,彼此自视其国为万国之一,可相维系,而不可相统属之道也。”“各国之权利,无论为君主,为民主,为君民共主,皆其所自有,而他人不得夺之。以性法中绝无可以夺人与甘夺于人之理也。”这表明郑观应
A.明确表达了国家主权平等的思想
B.极力主张推行资本主义启蒙思想
C.主张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扩张
D.坚决维护清朝“天朝上国”的权威
2019-03-1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晋冀鲁豫四省名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梁启超曾说:“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疆吏李鸿章、张之洞辈,亦稍稍和之。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举国以为至言。”这表明甲午战争后
A.顽固势力在中国消失殆尽
B.维新变法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向西方学习成为大势所趋
D.洋务派维新派完全达成共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