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体西用”思想的背景和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1 . 19世纪晚期,晚清学者陈虬在《经世博议》中说:“夫科目者,人材之所出、治体之所系也。今所习非所用,宜一切罢去,改设五科:曰艺学科;曰射;曰算……曰西学科,分光学、电学、汽学、矿学、方言学、化学六门,试以图说、翻译。”据此推知,这一主张(     
A.促进了西学传播渠道的有序化B.说明科举考试的程序亟待完善
C.遭到封建统治力量的全面抨击D.迎合了国内对实用人才的需求
2 . 19世纪60—90年代,奕䜣、李鸿章等人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改革运动的核心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维新变法C.民主共和D.“中体中用”
3 . 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其中的“体”是指(     
A.科举制度和四大发明B.封建制度和纲常伦理
C.儒家思想和四书五经D.君主立宪和民主平等
4 . 据如表可知三次思想论战(     
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论战简况
论战名称论战内容
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盲目排外,主张“以忠信为甲宵,礼义为干檐(盾牌)”抵御外侮
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主要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展开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基本上围绕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论战
A.双方在本质上并不对立B.实现了论战双方共赢
C.客观上推动近代化进程D.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唯一目的是“制夷”,即抵抗外国侵略者;而洋务派“师夷长技”的目的,首先是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其次是在与列强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据此可知,二者
A.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观念B.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根本不同
C.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D.学习西方目的的侧重点不同
6 .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李鸿章有一句台词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下列选项中最符合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代人所行之事是
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D.在中国走民主共和制的道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1865年,面对西方列强威胁,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体有用。言其体,则必修政刑厚风俗、植贤才、变旧法、祛积弊、养民练兵、通商惠工,俾中兴之治业,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则购其利器、学其技艺,“彼之所长,我皆夺而用之矣”。他旨在强调
A.维新变法B.师夷长技C.实业救国D.中体西用
2022-01-12更新 | 4683次组卷 | 35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监察御史张盛藻为反对1867年同文馆决定招收科甲正途人员学习算学而上奏说:“朝廷必用科甲正途者,为其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也,何必令其学为机巧,专明制造洋枪之理乎?”奏折一上立即遭到上谕的批驳。恭亲王(注。洋务派在中央的代表)的说法则有效地削弱反对的声浪,这主要“归功”于他鲜明地提出
A.“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目为东来法”
B.学习“一艺之末”,将致“数年之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C.“气节”才是“自强之道”,而不是轮船和枪炮
D.“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9 . 1866年,清廷发生“同文馆之争”。奕䜣奏请在京师同文馆中添设“天文算学馆”,拟在科举制名下的秀才、举人中招生,之后引发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倭仁强调“西学”可以由外省的俗人去讲,京城的士大夫、官宦和皇帝千万不能讲。这场争论
A.反映出人们渴望新社会B.为新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C.促使西学深入人心D.动摇了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
10 .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联名向清廷呈交关于制定新学制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在《学务纲要》中明确宣示反对新名词掺杂进中国“文体”,‘戒袭用外国无谓名词,以存国文,端士风”。据此可知,张之洞等人
A.坚持传统文化形态B.提倡恢复使用古文
C.反对新式教育改革D.完全排斥西方文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