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严复与《天演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9-20高二下·河北秦皇岛·期中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 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 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

--摘编自张踢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

材料二 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提出了 “德贵曰新” 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 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

--摘编自命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
2020-05-14更新 | 61次组卷 | 3卷引用:自创单元讲练测(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测)
2020·山东德州·二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士人群体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宋初石介极力主张为文必须与倡扬儒家之道结合起来,要文道统一。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面对社会危机,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范仲淹上书皇帝,直陈天下危机,呼吁“变通”、“更张”,发起了以澄清吏治为重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在上书中告诫“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他发起的熙宁变法运动把宋代政治变革推向高潮。

——摘编自郭学信《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士大夫开始非常自觉而积极地改变,以期回应“西潮”的挑战。1895年以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经“与自强运动时期颇不相同,自强时期的求变求新,尚是相信中国的道统、中国的文化不可变,故其求变求新仅及于器物层面,而他们已经开始相信精神文化层面亦必须同时有所改变”。激进的变法者们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从达尔文、斯宾塞到赫胥黎的进化理论,为自己的政治行为寻找新的正当性依据。

——摘编自王建朗 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士人群体意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士大夫回应西潮挑战”的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3 . 晚清时期,以维新派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借鉴西方思想,寻求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认为,要取得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独立富强,只有实行维新变法,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为此,他们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借取了进化论和社会政治学说,并结合中国古代的“重民”思想,对君主的起源和君民关系提出新的观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以天赋人权论驳斥君权神授说,他们指出国家是“民之公产”,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他们将自己的政治要求汇入救亡运动中,使变法维新运动和救亡运动相结合。维新派在中国最早创办近代报刊,把旧式书院和私塾逐渐转变为近代学校。他们积极提倡西学,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维新派思想的理论来源,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指出变法维新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2019-09-19更新 | 226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版新(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检测题
4 . 文化交流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廷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年)是以翻译《天演论》而名震遐迩的,可晚年对自己一度钟情的进化论有非常刻薄的批评:“不佞垂老,亲见支那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此不独吾言为然,即泰西有思想人亦渐觉其为如此矣。”……进化论自有其思想史的价值,但对进化论的诘难,更有它独特深刻的意蕴,不可忽视。……即使在生物学界,达尔文进化论也已经修正,出现了不少新的学说。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晚年思想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一种世界观,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达尔文主义”不仅在欧美思想界拥有极其广泛的影响,诸如“生存竞争”、“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代标签”,“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和思维范式已经成为当时许多重大社会政治实践的“合法性”依据。历史学家斯登黑尔称,在当时,“社会达尔文主义”实际上已经获得了一种准“宗教”的地位。

——摘编自周保巍《“社会达尔文主义”述评》

材料二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严复:《<天演论·导言十五>按语》)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思想,分析“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欧美备受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天演论》增改进化论的原因并指出其存在问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绅士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达300多万人,然而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矩,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海国图志》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材料二   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读到《海国图志》“以夷制夷”的主张后,不禁拍案感慨:“呜呼!予与魏,各生异城,不相识姓名……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一何奇也,真可谓海外同志矣!”在魏源思想的引导下,佐久间象山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发展与西方关系的重大变化。他主张从全球的形势出发思考日本的方略。《海国图志》在日本被大量翻印,价钱一路走高。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材料三   《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废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渐渐成了一班爱国志士的“口头禅”。

——摘编自胡适《四十自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国图志》在中国和日本的不同命运,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演论》风靡中国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思想传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7 .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著《法国文化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科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社会科学哲学艺术英美日本
1850—189940%30%10%8%3.5%85%15%567种
1902—190410.5%21%24%25.5%11.3%16.8%62.2%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