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评述材料观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2017-12-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后,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但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技的进步要依赖于人们思想的解放,每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是社会前进的力量源泉、社会变革的内在动力。

请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社会进步原因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某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汉中期建立选举制度,以儒学教养为选举标准,并以儒家“礼制”标准建立各种制度。礼教的主要内涵是“五伦”与“三纲”及其名分观念。儒家又认为名分的秩序不能自然达成,必须通过人为的努力。西晋时,官方第一次制定与公布礼典,唐玄宗时设立“大唐开元礼”。自宋至清代,统治者仍旧沿用各种礼仪规范。

宋以后,新儒学的信念认为道德人间的达成须藉由个人的修身,所谓“修齐治平”的过程,故教育须由基层乡党社会开始。对于庶民社会而言,生活的重心是家族,家族生活的两大轴心是亲子与夫妇,故孝顺与贞洁是家族伦理教育的重心。

宋以后的宗族组织日益普及,儒者积极设计合理的宗族秩序。如范仲淹、苏轼倡导族谱的编写,其后庶民家族编写族谱成为传统。程颐与朱熹倡导庶民亦设祠堂以祭祀祖先。明清时期,宗族设立祠堂也成为传统。司马光编写书仪与朱熹编定文公家礼,都是要为新兴起的宗族制定婚丧喜庆的生命礼仪。

宗族规范之上另有儒者主导的乡约之法,以作为社会秩序的公约,主要内容是修德修业与生活互助。明清时期,官方也体认到邻里、乡党的健全运作反而是地方行政的辅助,明太祖亲自颁布《圣谕六言》与《教民榜文》,顺治帝命令基层建立乡约组织,康熙规定乡人必须定期聚会,劝导道德。

——摘编自台湾高中《选修历史(上)》(三民版)

材料二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树立起科学和民主意识,于是就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这种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传统的以纲常名教为基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陈独秀从这样的视角批判儒学:“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乃是一种“奴隶道德”,它使为民者、为妻者、为子者都成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中国传统是一种伦理型文化,而新文化运动正是要在伦理层面上改变旧文化,它把伦理的觉悟看成是“吾人觉悟最后之觉悟”,因此表现出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儒家教化方式的变迁,并分析在宋代出现转折的社会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新文化运动的“十分激烈的反传统情绪”。

2017-12-1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对“第二次反思”评述正确的是( )
A.甲午战争的失利证明其失败B.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
C.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始D.开始于新文化运动时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