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而文言文多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文言文中常有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国人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等都在历代的文言文中得到了保存,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

——据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材料二  如果从20世纪初期算起,现代汉语的形成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在百年

汉语的发展历程中,“欧化”的思想与实践始终伴随,把欧化概念用于文学及语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发端于傅斯年,他提出“欧化文学”“欧化国语”以及“欧化的白话文”等概念。具体说来,欧化的白话文首先是西方的地名、人名、器物名以及制度文化层面的新词语直接用西方字母表达,其次是汉语的词组、句法、句子结构发生了不少变化,主要是句子变长,句子结构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等。在此过程中,汉语出现了“欧而不化”的现象,写出不中不西的语句,使汉语不通、不简、不洁。

——据刁晏斌《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言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汉语欧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3-09-08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19·纲要上第19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2 . 《青年杂志》创刊时宣布“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提出“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政党运动”,否则成立民国便是“换个招牌”。《青年杂志》中的这些主张旨在(     
A.启蒙思想,唤醒民众B.依靠人民,反对专制
C.人民革命,救亡图存D.政治变革,推行民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20年秋,蔡元培率先在北大开放大学女禁,招收九名女学生,首开大学教育男女同校的先河。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仿效,女生络绎进入各地大学,蔚成风气。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批判封建旧道德和旧礼教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倡导解放妇女和文明开化
4 . 1920年代,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凭优良的才学操守和特殊的身份在赴法勤工俭学生群体中威望很高,但两人却信奉无政府主义,鄙视自己的父亲。随着勤工俭学运动走向失败,陈氏兄弟经过赵世炎的多次主动接触,终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最终进入了中共早期的组织,成为核心、卓越的领导人物。由此可知在当时(     
A.赴法勤工俭学生群体最初的思想信仰多元复杂B.一战后欧洲的经济困境催生了无政府主义思潮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与新文化五四运动没有关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早在清末,中国部分先觉者就认识到欲打破“三纲”,必须实行家庭革命。只有脱离家庭之羁绊,才有争取自由国民的前提;只有家庭革命,才能打破旧道德的基础,建立新道德的轨范;只有家庭革命,才会有“个人”的发现。由此可知,这些先觉者(     
A.追求个人独立、个性解放B.主张打破家庭对个人的束缚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促进了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
6 . 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他就大举改革。在其众多改革措施中,促进了资产阶级乃至无产阶级的新思想传播的是(     
A.创造研究高深学问的条件和氛围
B.实行教授治校与民主管理
C.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原则
D.进行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6年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膜拜释、耶、孔子以外,不复知尚有国民之使命也;风经诂典而外,不复尚有国民之新理想也。”李大钊此语旨在强调(     
A.国民亟待思想启蒙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军阀实行专制统治D.传统文化备受推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9年11月,《新青年》开办了“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专栏,讨论汉字版式左起横排与右起竖排的优劣。参与讨论者对竖排改成横排的观点褒贬不一,还有读者自己进行试验证明横排的阅读速度远远快于竖排。这一讨论(     
A.有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B.解决了文化传承的难题
C.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贯通D.否定了传统的阅读方式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12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12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速产制。……

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1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2-06-22更新 | 5201次组卷 | 26卷引用:专题10近现代中国思想、科技文化-十年(2013-2022)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7年,胡适在其文中写道:“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不能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由此可见,胡适(       
A.察觉到国人民族意识淡薄B.提倡抛弃传统的思想文化
C.提出爱国主义的文学主张D.认识到学术救国的局限性
2022-05-26更新 | 562次组卷 | 9卷引用:高频考点29新文化运动-【高频考点专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题汇编(第二辑)(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