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民公报》原是宪法研究会的机关报,服务于北洋军阀的统治。1917年蓝公武担任其主编,1918年后基于国内外形势,加之《新青年》同仁的影响,蓝公武对《国民公报》进行改版,旨在促政治之改革和谋思想之革新,以革新政教艺术方面的陋习为己任。蓝公武对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主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李大钊一起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促成了五四前后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国民公报》与《新青年》相呼应,声音有同有异,比如对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等,就有很多的批评,改变了《新青年》内部的关系。《国民公报》影响力直逼《新青年》。

——摘编自周月峰《另一场新文化运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公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公报》在五四前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 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3 .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吴宓等文化立场不同的趋新学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古代书院制的优点。梁启超认为“参采前代讲学之遗意”,正可发现“真正大学的精神”,亦可回归“人的教育”和“人格培养”;胡适更提出书院体制具有现代化的可能性。这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     
A.不断探索革新救亡图存道路B.主张恢复古代书院教育体制
C.将家国情怀融入教育近代化D.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济世良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两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胡适1923年,提出中国还不曾受到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
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认为肯往前看的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接触,借西方文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三种新文明”,强调正确认识国情,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材料二   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位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浮田和民观点的理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传统观点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源自于汉代儒生董仲舒。而近代有学者提出: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自蔡元培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对该观点进行了论证。随后,这一观点逐渐被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接受。这种变化表明(     
A.现实需要影响历史解释B.历史记录的解读具有偶然性
C.思想解放始于历史争鸣D.知识分子是救亡图存的核心
2023-04-25更新 | 4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五市(南驻信漯周)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023·江苏南通·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新文化阵营所否定的只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封建化儒学,而非原始意义上与先秦诸子并列的传统形态的儒学。同时他们褒扬墨学,挖掘了墨学价值并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一做法(     
A.表明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变化B.导致近代中国文化复古主义成为主流
C.强调了中西方思想冲突和融合D.意在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寻找出路
7 .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政制既已一切非我之故常,其政制背后支撑之理论,亦必随之动摇,则一变而惧不能不变……故而文化革命之口号有“礼教吃人”“非孝”“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材料旨在说明(     
A.新文化运动有历史虚无主义色彩B.向西方学习从制度转到思想
C.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得到延续D.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8 . 1915年,陈独秀强调“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1920年,他又说:“我们只有用阶级战争的手段,打倒一切资本阶级……并且用劳动专政的制度,拥护劳动者的政权,建设劳动者的国家”。这一变化表明陈独秀(     
A.转换了观察社会的视角B.受到民主共和理念影响
C.认识到工人力量的强大D.找到民主革命的新道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1902年,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号召中国之青年,“牺牲生命,誓翦灭此而后朝食”。1920年,他在《欧游心影录》疾呼,“要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要用那西洋火灾变学问的方法去研究他,得他的真相。”造成其变化的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性的改造B.一战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C.国人民族国家意识初步形成D.西学东渐方向发生转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围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新青年》是中国文化运动的先锋”;有人强调“自从这次世界大战停后,一股澎湃排空的新潮流到了中国,就酿成现今的文化运动”;也有人指出“五四运动确可算是中国文化运动的起点”。由此可知,当时(     
A.新文化运动研究逐步深入B.思想潮流受到多方因素影响
C.中西方文化实现全面融合D.新文化运动的性质难以判定
2023-04-03更新 | 421次组卷 | 5卷引用: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