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23年1月,《京报副刊》举行了一次征求“青年必读书”的活动,开列书目者有78位,每人推荐10本书。统计结果,按得票数计算前五位的分别是《史记》《资治通鉴》《孟子》《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著)。这表明
A.教育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共识
B.新文化运动儒学批判不彻底
C.民主与科学思想不符合中国需要
D.国人对国学的认知趋向客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崇拜的人数
被崇拜者
1
153
孔子
2
61
孟子
3
17
孙中山
4
11
颜渊
5
8
诸葛亮、范仲淹
6
7
岳飞
7
6
王守仁
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9
3
程德全
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
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12
23
无崇拜者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回答以下问题:
(1)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结果的差别如此之大?
(3)引用上述资料对研究历史会有怎样的作用?
2016-12-23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文)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5 . 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的主题统计。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报刊是当时传播新思想的唯一媒介
B.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
C.西方习俗礼仪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D.广大人民关心国事和接受新思想
2016-12-12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苏如东高级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6 .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中国某出版社翻译西学著作数量统计示意图。该社译著类别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A.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B.由盲目排外到全盘西化
C.由对内革命到对外反帝D.学习西方层次由表及里
2016-11-27更新 | 841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泰兴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高二(选修)历史期中考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
材料一: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材料一中的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运用材料一的信息说明理由。
材料二: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英 美 日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近代思想观念更新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三位近代人物学习西方的目的有何共同之处?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康有为对李鸿章、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
2016-11-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黄石有色第一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8 .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趋势。
材料一 近代中国某学校的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于汉文儒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学校最有可能是近代中国哪一政治派别创办的并说明理由。
材料二   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
国别
译书类别



其他
总计
百分比
哲学宗教
10
2
23
2
37
7.0
文学艺术
8
3
4
11
26
4.9
史地
8
10
90
20
128
24.0
社会科学
13
3
83
37
136
25.5
自然科学
10
9
73
20
112
21.0
应用科学
3
3
24
26
56
10.5
杂录
5
2
24
7
38
7.1
总计
57
32
321
123
533

百分比
10.7
6.0
60.2
23.1

100.0


——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材料三 近代思想观念更新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概括并说明康有为对李鸿章,或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
2016-11-27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四川雅安中学高二10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列统计是1913~1923年间某学校对学生崇拜人物的调查。造成崇拜孔子票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孔子153票                                                                                                           孔子1票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样本300)                           1923年北京大学(样本1056)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五四运动
2017-02-2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大港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检测(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崇拜的人数
被崇拜者
1
153
孔子
2
61
孟子
3
17
孙中山
4
11
颜渊
5
8
诸葛亮、范仲淹
6
7
岳飞
7
6
王守仁
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9
3
程德全
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12
23
无崇拜者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
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
---------------------------------------------------------------
孙中山473陈独秀173蔡元培153段祺瑞45
胡适45梁启超29吴佩孚27李大钊25
章太炎10冯玉祥7袁世凯5康有为3
黎元洪1孔子1庄周1诸葛亮1
曾国藩1汉武帝1
合计:1056
--------------------------------------------------------------------
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
--------------------------------------------------------------------
列宁227威尔逊51罗素24泰戈尔17
爱因斯坦16威廉二世12杜洛斯基12华盛顿11
甘地9杜威9俾斯麦9林肯9
托尔斯泰7路易·乔治6马克思6马丁·路德1
合计:497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回答:
(1)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某些结果差别如此之大?
(3)如果引用上述资料作学习和研究,你认为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2017-02-1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二上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