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思想解放史,是人类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创新实践史。思想解放是促进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转变观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对社会的变迁起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社会大变革、大转轨和社会形态更替的时期,代表新生产力的阶级在发动革命推翻旧的生产方式,以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以前,往往先用与新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作为思想武器,发动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因此,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对社会向前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这种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梁敬升《论思想解放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对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充足,逻辑清晰,论证严密。)
2 . 民族危机与救亡。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各种救亡主张(思潮)盛行一时,下表反映了部分主张的主要观点。

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教育教国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
实业救国主张通过举办实业,.振兴商务来增强国力、民力,进而达到抵御外国入侵之目的

根据以上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运用同时期中国另外3种主张或思潮来论证你的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8更新 | 241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押题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各国的文化发展的历史看,文化(自然包括哲学)的发展大体上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发掘,同时也表现为对异已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原有的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使之得以定型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对原有主流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即在一定时期内,对原有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怀疑,打乱既成的规范和界限,以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的转型期。

——摘编自胡伟希《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楚。)
2022-12-23更新 | 210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时代与口号

特定历史时期都有脍炙人口的口号,某一时期流行的口号是这一时期时代需求的反映,往往有较强的感染力,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也推动时代的发展。下表为小楚同学收集的中国近代以来部分历史时期的口号。

时代口号
19世纪7090年代自强求富;习兵战不如习商战。维新图强,实业救国。
20世纪初期民主,科学,愿作国民之公仆;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
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一致对外;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与口号”关系的角度,就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口号进行分析,自拟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富强”一词用法的演变

历史时期内涵与用法
明代以前指富足而强盛,或指使富强而强盛。因与儒家社会组织原则相矛盾,时有贬义。
明末清初在明末经世思潮中出现正面使用“富强”的例子。
19世纪40—60年代常用来描述外国国力强大,开始获得正面意义。
19世纪60—80年代许多人主张以“富强”为中国的目标。“富强”的目标包含工商、国防两方面的内容。
19世纪90年代使用次数出现高峰,开始包含政治组织方面的内容,如工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
20世纪初随着反清革命思潮兴起而较少使用,但清政府将其含义进一步拓展,包括立宪、地方自治等内容。

1919年后
“富强”用来概括清末的维新运动,多具批评性。如“本来士绅阶级不但不肯革命,而且摧残革命,帮助反动势力;名说也要变法维新,要谋富强,而又反对下等社会握权……”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要史论结合。)

2018-05-04更新 | 1205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2018届高考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

历史从来就不是刻板、静止、单线的,她是生动、鲜活与丰富多样的,下面的素材就呈现了历史这样的特性。下列为新文化运动时期不同的面孔以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应

不同面孔反应(或态度)
反动军阀洪水猛兽、异端邪说
守旧文人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青年学生良师益友、当头一棒
下层人民不识字、听不懂
运动领袖打到孔家店、废灭汉字
毛泽东将脏水与老母亲都一起泼掉了
蔡元培在北大不但未提“铲伦常,还大倡父子有亲、兄弟相连、夫妻有别、朋友有信

请在研读表中不同面孔的反应,研判其理由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明确的观点,从材料中选取两个以上的面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2022-01-1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西北四校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本无任何向西方文化观摩的意思,现在打了败仗,知道西方船坚炮利的厉害,才不得不急起直追,想学到西方的科技。这就决定了中国学习西方纯出于功利观点。这个观点基本上支配了思想界、知识界……当时所译之书主要为科技与法律(国际法),并没有接触到西方文化本身的特质,特别是没有接触到西方的宗教……而士大夫则只想学西方的船坚炮利。由于自始即不注意宗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自我”或“个人”的意识便无从了解。

——摘编自余英时《近代中国个人观的改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指出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指出一种特点即可)
论述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1.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2.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3.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4,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写成的作品。
5.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点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04-10更新 | 652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回顾近代中国的政治救亡与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必然带来思想层面的变化。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倡导西学反对传统,从而使一个个新思潮与救亡图强的政治运动相伴而行。早期的思想启蒙就是因为没能完成对中国的深层文化——人们的观念、心理、意识的更新,致使他们在政治上的救亡运动也不能成功。

——姚晔《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思想启蒙的历史贡献》


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明国时期影响比较大的中西医之争发生过四次:1920年余云蚰与杜亚泉的争论;1929年废止医案的争论;1934年发生在《大公报》《独立评论》上的“所谓国医的问题”的争论;1941年国民政府参政会上的傅斯年、孔庚争论。下表为部分名人在论战中发表的主要观点。
任务论战中发表的观点
余云岫
(1929年)
“旧医一日不除、民众思想一日不变,新医事业一日不向上,卫生行政一日不能选展。为民族进化计,为民生改善计,不可不取断然手段。此乃国家大计,非区区主奴之见也。”
傅斯年
(1934年)
“只有中医、西医之争,真把中国人的劣根性暴露得无所不至!以开了四十年学校的结果,中医还成问题!受了新式教育的人,还在那里听中医的五行、六气等等胡说!……到今天还在那里争着中医、西医,岂不使全世界人觉得中国人另是人类之一种!办了四十年学校不能脱离这个中世纪的阶段,岂不使人觉得教育的前途仍是枉然!”
孔庚等中医药界人士
(1941年)
“一曰民族主义,西医主张废置中医中药,尽改西医西药,使我全民民族之生命,操于西医西药之手,此亡族主义也。二曰民权主义,西医以极少数之意见,乃处心积虑,利用时机,欲以压迫数百万之中医界,不顾民权,莫此为甚。三曰民生主义,吾国业国医国药者数百万人,西医竟欲尽以西医西药养其席,招致外宾,为座上客,挥使同胞无啖饭地,民生主义之谓何!”

——据邓文初《“失语”的中医-——民国时期中西医论争的话语分析》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2-01更新 | 203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