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9 道试题

1 .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摘编自《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材料三   保留保留(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叶中外文化交流方式发生的新变化,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指出,“交通之用必资舟车,而轮船铁路,非汽不行,汽则力学之事也。地不爱宝,必由农矿之学,有地质,有动植,有化学,有力学,缺一则其事不成。而当事之人,不经教育者,无论矣”。学校中课程,必有数学、理、化、动、植诸科,“不但以其中所言,为人生不可少之智识”,而且“可以见微知著,闻因决果……学几何、三角者,必日事于测高仞深,学理、化、动、植者,必成业于冶铸树畜也”。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蔡元培指出,“凡自然现象,自昔为哲学所包含者,皆已建立为科学矣。其它若社会学,若伦理学,若人类学,若比较宗教学,若比较言语学等,今日悉以归纳法治之,将自成为科学。”“世界事事物物,虽然复杂,总可以用科学说明他们;科学的名目,虽然也很复杂,总可以用三类包举他们。第一、是现象学的科学,如物理、化学等等;第二、是发生的科学,如历史学、生物进化论等等;第三、是系统的科学,如植物、动物、生物学等等。”——摘编自秦英君《科学乎人文乎: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严复科学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蔡元培关于“科学”的基本内涵。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和蔡元培科学观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民国六年(1917年),受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影响,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三号上刘半农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他认为文学应表现自我真情实感,只有将窒息性灵的古人作文的死格式推翻,新文学才能得到发展。主张在白话文没有取得正宗地位之前,文言和白话可暂处于对待地位,白话应吸收文言的优点,而文言应力求浅显,以便和白话相近。提倡文章分段,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在介绍英国约翰生和美国樊戴克的文学思想时,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批判背离现实的虚伪文学。刘半农还主张汉字改革,认为汉字最终应走拼音化的道路。民国十四年(1925年),他发起成立“数人会”,经过二十二次讨论,拟定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他认为,汉字在实行拼音制以前,写简化字是必不可少的办法,因此与李家瑞编《宋元以来俗字谱》。这本书表现了八九百年以来,简笔字演变的轨迹。
——摘编自袁贺《真的猛士刘半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半农提倡文学改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刘半农文学改良的主张。
2016-05-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统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五四期间,当陈独秀、胡适高举“理性”大旗将国人从封建王国拉到“科学”“民主”家园中来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偏离“理性”精神而走向偏激一途,刚走出“中国文化中心”的困境,即又跌入“西方文化中心”的陷阱。“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口号和主张便是这种非“左”即右难题的直白。这反映出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文化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走向上的偏离。
——摘编自薛其林《百年巨变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进路》
你是否认同作者关于新文化运动走向的分析,请结合所学知识,阐明你的理由。
2016-04-28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新文化运动有着各种各样的诠释,其中“文艺复兴”说甚为流行。第一位直接以“文艺复兴”指称新文化运动,并对新文化运动起到定性作用的当属胡适。1919年元旦,胡适支持和帮助北京大学一批青年学生创办了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刊物——《新潮》,并为其取了英文刊名叫“Renaissance”(意为文艺复兴) 。胡适将《新潮》与“Renaissance”并称,显然是把新文化运动等同于文艺复兴运动,胡适也因此赢得了“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美誉。……但也有学者通过对“文艺复兴”说追根求源,并将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运动在产生、发展、价值取向、作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得出新文化运动不是中国的“文艺复兴”的结论。

——摘编自李海涛《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比较》


请评述材料中关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关系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注:规劝)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材料三30年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大的思想交锋。第一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另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摘自沈宝祥《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

社会转型必然促使思想文化变迁,反过来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与文化革新,又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

——摘自楠升《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转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政治思想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思想解放成为“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的表现,分析这一时期与前两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在推动“社会转型”方面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曾于1919年4月发表《实验主义》一文,全面介绍其信奉的实用主义(又称实验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他认为一切真理都是人定的.“实在”可以由人们主观任意创造。他提倡“存疑主义”和“评判的态度”,将进化论引入历史的方法,认为没有永不变的真理,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他主张要培养创造的思想力,就要以怀疑为起点,找到新知识来解决这疑难,并将这种思想方法总结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使得胡适以后的一系列文字都以其为哲学依据——坚持怀疑精神,不盲信任何主义。
——摘编自寇乃天《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宪政解读》
材料二 五四运动后,胡适于1919年7月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他认为当前思想界流行的弊病,就是空谈主义,高谈主义,而不去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他对主张根本解决中国问题的人,极尽嘲笑攻击之能事,他认为。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他反对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来观察和解决中国问题。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要点。
(2)简评五四运动后胡适的实用主义思想。
2014-12-05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青海西宁市第四高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下表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有关中学堂一二年级的课程与课时

修身读经
讲经
中国
文学
外国
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
一年级1948324212
二年级1948234212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

——两广总督陶模《图存四策折>(1901年)

材料三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清政府新式学堂的特点,分析为何“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简答题 | 适中(0.65) |
真题
9 .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