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0 道试题
1 . 近日,一本距今80多年前的青年男女的“情书大全”——《求婚尺牍》吸引了从多网友眼球“一不尚貌美,但需端正清白;二需先经几度口头谈话,半年或一年,以朋友资格相处,然后方可订婚;三有知识而无旧式闺秀恶习,且非自命不凡,专尚新时者;态度温和,身体健康;四有牺牲及服务社会之精神。”这反映了当时
A.传统婚俗受到挑战B.社会生活西化新潮
C.新式婚姻成为主流D.男女实现婚姻自主
2016-12-13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陕西西安铁一中学高三下开学考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名校
2 .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里“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的事件是指(  )
A.维新变法运动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名校

3 .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以朱熹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1917年1月1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相通的地方”,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指的是什么事件?伏尔泰、罗伯斯庇尔推崇儒家的意图是什么?与他们同时期的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哪些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4 . 在孔家思想统治之下,……中国文化的改变,至多只有皮毛的改变,没有彻底的主张。……一直到了民国四、五年以后,开始有些人作了片断的个人主义言论。材料中的“开始”与哪一事件有关(   
A.五四运动B.新文化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015-10-12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浙江永嘉县第二高中高二下期返校考试历史试卷
5 .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借重于古圣先王,在传统包袱沉重的中国、变化幅度最大的近代:演出最有声有色的现代剧,从而赢得人们的共鸣……这暴露了维新派受制封建群体意识,认为必须把西学和中学结合起来才适合国情。抽象地看这是对的,学习外国的东西,如不与本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使之民族化是没有出路的。然而维新派的所渭“中学”实为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旧学”,并不见民族化……不能不指出康有为等维新人士竭力装扮封建文化来为资产阶级的近代化变革运动提供理论依据,这本身就是一曲悲剧。
——黄达诚《试论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对中外文化的吸收和再创造》
材料二:与新文化运动诸同仁一样,胡适的动机和目的是要从他们认为是最根本的文化上制造中国不亡的原因,即为中国“再造文明”,以达到中国在世界上各方面不落后于人。实际是要复兴中国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这就是胡适将他所参与并认同的运动命名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深意。
——罗志田《再造文明之梦——胡适传》
材料三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派与东方文化派产生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性质差异是“古今之剐”,还是“中外之异”;并由此产生学理(科学上的原理或法则)上的差异,前者强调文化的时代性,后者强调文化的民族性。
我们以前只讲历史的评价,忽略了东方文化派在学理上的贡献,这固然是片面的,但如今有的学者从一个极端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以学理的标准来评价新文化派和东方文化派,而放弃了历史评价的标准,贬斥前者,而肯定后者,这同样是片面的。
——摘录郑大华《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等维新人士思想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文艺复兴”与西方近代的“文艺复兴”的异同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评价五四运动前后的新文化派为例,谈谈你对评价文化派别的认识。
2016-12-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二下开学考试历史卷
6 .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1)按照梁启超对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的分期,请你列举“第一期”与“第二期”的主要事例。
(2)“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个事件有哪些重要内容?
(3)结合梁启超的观点,谈谈你对中国学西方历程的认识。
2012-03-09更新 | 10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江西省师大附中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7 . 袁世凯于1912年9月颁布《通令国民尊崇伦常文》,认为国人“醉心于物质文明,以破坏个人道德……为不孝不悌不忠不信,无礼无义无廉无耻而后快。……此八德者,乃人群秩序之常,非帝王专制之规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该文认为民国初年出现了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
B.该文认为传统八德并不是为帝王专制服务的
C.这反映了北洋军阀无力建设新道德以规范社会秩序的现实
D.提倡回归旧道德表明袁世凯在为其复辟帝制进行辩护
2012-03-30更新 | 1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江苏省重点中学高三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8 . 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的口号,认为“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一尊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据此可知其核心作用是
A.反对封建迷信B.维护民主共和C.思想启蒙D.宣传社会主义
9 . 阅读材料
20世纪早期,陈独秀认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回答:
(1)请结合欧洲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史实,对“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加以阐明。
(2)陈独秀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科学与人权并重”,结合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历程对此观点加以分析。
2013-07-26更新 | 4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辽宁丹东宽甸二中高二下期学期初摸底测试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在近代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