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源于三个基本前提:宇宙由自然而不是超自然力量支配,可以认识;严格应用“科学方法”以认识每一个问题;人类可以被“教化”而进步。前两条来自科学革命,后一条则出于洛克的思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1733年出版的《人论》中写道,“人文科学(也许)和其他科学一样可以归纳出明确的几点”,启蒙思想家就想揭示这“明确的几点”。孟德斯鸠用自然界的机制来模拟社会运行机制,逐一分析各种社会条件,得出人类精神深层地影响政治体系运行的要素。在共和制中左右民主制度运行的是“美德”,左右贵族制度运行的是“节制”,在君主制中是“荣誉”,而在专制体系中则是“恐惧”。孟德斯鸠关于立法、执法和司法权力分配和平衡的理论被称为世界奇迹之一。

——摘编自吕乃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等

材料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这不仅体现在它以民主与科学作为自己的旗帜上,也体现在它对民主与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上。五四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科学,不仅仅是科学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写道:“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向来不认识中国底学问有应受科学洗礼的必要。我们要改去从前的错误,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与近代科学的关系,并分析启蒙运动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与启蒙运动的内在联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胡适曾把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根本精神归结为一种“新态度”并把这种“新态度”称作“评判的态度”,也就是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一历史事件是指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大革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由于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摘编自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

材料二   胡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有过伟大的昨天,但后来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僵化和教条,把它引进了死胡同。因此,当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刚一拉开,他就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文学的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只有经过这种“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的抉择,才能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他“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所以,胡适在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是“没有生气”的“死文学”的同时,又高扬民间白话文学,挖掘和梳理出一条有别于正统士大夫文学史的民间“白话文学史”线索。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呼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他们还愤怒地指责:“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摘编自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中国历史上,士人阶层自身的演化与历史的演进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材料一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旗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文人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诸如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的认识及其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当资本主义的浪潮席卷西方并猛烈冲击东方的时候,自觉的、强烈的时代意识,是新知识分子群得以产生的思想契机,也是他们区别于社会其他阶层的明显特征。“仁义礼智”被“奇技淫巧”打得落花流水,明智的知识阶层开始检讨传统学术的价值,摒弃了偏见与无知,新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中学的根基上,积极地、有选择地吸纳西学。……中国古代士人素来以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学术成就与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最终唯有通过政治的实践和检验来确证它的价值。在新的时代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了新的双向的角色认同。一方面他们继承并发扬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另一方面他们又萌生与政治决裂、向知识回归的自我意识。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历史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推动这一群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新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历史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认为现代知识分子应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5 .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相互关系和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了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宋代标志着独裁的增长,这在内藤对唐宋转型的阐释中是核心内容,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事实上没有实现现代化。……与此同时,独裁应该受到谴责的观念为解决中国的落后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人们首先关心的是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而让别的国家来指导中国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中国早在我们之前就实现了我们当代西方人所重视的东西。

——摘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材料二与西方和亚洲一些国家相比,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这不是中国人的错,西方列强为主角的竞争和战争把中国卷入了世界,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和压迫,形成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并激化了中国的阶级和社会矛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摘自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表现,分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转型是激进的、极端的和曲折的”原因。

6 . 1918年,胡适在文章中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文学革命,只是要替中国创造一种国语的文学。……国语没有文学,便没有生命,便没有价值,便不能成立。”由此可见,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
A.根本目的在于彰显文学的价值
B.被赋予了民族主义的使命
C.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文化侵略
D.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7 . 新文化运动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但是否是“启蒙运动”历来多有争论。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引发的深重的文明危机不但在西方让人猛醒,也激发起中国人反思晚清以来被看作楷模的西方文明的破绽,从而引发对本土文明的自觉。民国初年时政败坏,更令人怀疑西方制度与价值观。……这一运动之反传统、“反封建”的显赫持征,其最直接的动因来自反复辟,同袁世凯称帝、把孔教写进宪法有着直接联系。

——方维规《何为启蒙?哪一种文化?》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们试图用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思想来改造中国人,而这其中的核心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凝练为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一个是瓦解封建旧思想的破坏者,另一个是在中国建立新思想的启蒙者……民主消除了封建帝制,描绘了共和国的蓝图;科学融化了愚昧,撕碎了三纲五常的旧道德。

—黄大鹏《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与文学对中国社会现代性的启蒙及反思》


材料三(欧洲的启蒙运动)是拒绝外部世界的影响、控制的独立而客观的态度,是知识分子面对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话语,并不带有非个体的群体、国家目的。……(新文化运动)最终是介入政治秩序、借助政治权利实现社会目的的政治行为,带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是政治的伦理化和伦理的政治化的交融混杂。……(启蒙运动基于)科学理性让人们从上帝、权威以及传统生活习俗规范之下挣脱出来。……(新文化运动)却缺乏一种科学理性的精神。刚刚走出科举制度的中国知识分子显然没有足够的科学理性。他们的“科学理性”只是停留在语言上,至多只是一种外向的传统批判和现实批判,却并不是指向其内部的自我价值建构。……在自身尚未启蒙的情况下,五四新文化提倡者就急于对社会进行启蒙,从而导致了急功近利的非启蒙心态……因而,五四新文化运动尚未完全展开就分化、变异了。陈独秀很快转向政治,背离了他最初的誓言。

——王学谦《启蒙者的非启蒙心态——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性局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与材料三争论的焦点,你更倾向于哪种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2017-02-24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江苏省淮阴中学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