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1919年7月,中国某思想家发表文章指出,“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根本解决”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其观点错误的实质是(     
A.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B.攻击民主与科学理念
C.对西方文化存在全盘肯定的倾向D.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
2 . 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2022-06-09更新 | 13376次组卷 | 97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中,西化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互相论战,但都游离于时代主题,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之道避重就轻,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品格,为“中国向何处去”提供了有力的“第三种思路”,一下子就抓住了一代先进青年的心。材料最能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中的论战没有意义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时代选择
C.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需要重估D.西化自由主义回避了时代热点
4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卷数正面评价中性评价负面评价合计
1915.91918.685633151
1918.71921.422412558407
1921.51926.795180703978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时间报刊总数发表社会主义内容的报刊
1918年以前26030
19181922280220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李大钊讲这段话的目的是
A.弘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B.号召工人罢工响应学生运动
C.推动中国思想界学习苏俄D.颂扬五四运动取得的胜利
2021-08-25更新 | 152次组卷 | 27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下表所示为1920年《新青年》刊发的关于各地工人状况的部分调查报告。这说明当时
作者篇名作者篇名
陈独秀《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李邕《无锡各工厂劳动调查表》
莫如《南京劳动状况》李刚影《北京劳动状况》
高君字《山西劳动状况》马伯援《湖北河南底风俗》
铁民《江苏江都劳动调查表》刘云生《汉口苦力状况》
A.知识分子注重社会实践B.中国共产党重视工农联合
C.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D.国民的参政意识日益增强
2021-05-29更新 | 634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列宁对全世界劳动者描绘共产主义的美好未来时,威尔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他著 名的“十四点计划”……陈独秀在1918年底所作的《每周评论》的《发刊词》中曾称威尔逊为“世 界上第一个好人",巴黎和会后,以前颇吹棒威尔逊的陈独秀也不得不认为他“好发理想的大议 论”,其实又''不可实行”,决定送他一个浑名,叫他作“威大炮到1923年12月,北大进行民意 测量,投票选举世界第一伟人,497票中列宁独得227票居第一,威尔逊则得51票居第二。威 尔逊从“第一好人”变为“第二伟人”……吴宓慨叹道,几千年来孔夫子在中国人心中的神圣地 位,“已让位于马克思和列宁”。

——据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知识界认知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解释。
2021-05-28更新 | 2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1919-1921年,中国思想界进行了一场关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无政府主义者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鼓吹革命后实行“无政府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发表大量文章,从不同角度阐明了暴力革命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场论战
A.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传播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C.解除了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疑虑D.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2021-03-17更新 | 35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就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历程中建立什么样的政治 制度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以后,救亡以实现民族独立,启蒙以实现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由于缺失先进的政治制度、主体性救亡力量和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救亡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民主正是在破解救亡困境的历史课题中被提出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虽然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它们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主客观条件,历史的变动跑到了历史主体的前面。 甲午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造成了不可逆的制度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达到高峰。但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启蒙产生了保留和转向,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民主启蒙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1)编写一幕发生在近代中国历史学术研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 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救亡的历史是一部“近代化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郁达夫说“无论政界大员王揖唐,封建军阀陈炯明还是高等小学的小学生,无不大谈“主义”,甚至久别重逢的母子闲来话的家常里也含有“主义”的内容。这种现象表明
A.中国社会已深入理解西方文化B.马克思主义传播已有语境基础
C.社会各阶层民众认同三民主义D.儒家的主流思想地位仍然存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