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发生在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近现代。我们目前仍处在这一变化之中。这一变化性质之深刻、规模之广大、任务之艰巨、冲突之激烈,都是空前的。之所以如此,不仅因为它与社会形态的变化,与消灭阶级、消灭剥削的社会主义社会取代阶级社会的变化相随,而且在这一进程中,社会进步、社会革命和民族的自强图存、复兴的任务交错在一起,此外,它还是在与一个先进的西方文化的冲突交融中进行的过程。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第三次巨大变化”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9-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七校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初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3 . 五四时期社会各阶层在“劳工神圣”思想影响下,一般注重创建劳动组织的意义,但大都不能十分确切地理解“劳动组织”的性质。但亦有例外,如《光明》月报所载李大钊撰写的《劳动组织概论》文章,已认识“劳动组织”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这主要表明(     
A.新文化运动提升了国民素养B.北洋军阀统治激化社会矛盾
C.五四运动致力于民族的觉醒D.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逐渐增强
2023-02-14更新 | 238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1922年,广东青年杨袍安公开宣告:“我们最服膺马克思主义!”他还提出除了致力劳工运动外,尤应注重开展农村工作,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国,生产的大部分,都出自农民汗血”。据此推断,杨袍安旨在(     
A.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B.改变中国农村落后面貌
C.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D.鼓励农民支持国民革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革命与改良之争,交织于中国近代史。脱离历史实际的一味赞美或一味贬斥都不足科学的态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革命与改良的发生皆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不取决于个人或群体的良好愿望。当社会矛盾尖锐到改良不足以应对时,革命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革命和改良皆有其必备的条件,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和平手段实现社会变革,但这一和平路径是有前提条件的。近代中国不存在这一条件,旧秩序的顽强抵抗,使得新秩序难以以和平的渐进的方式产生。20世纪中国革命思潮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波波前后相继的洪流,并不是中国人有激进的偏好,也不是少数人鼓动所致,而是由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危机所触发的。在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既有路径分歧的一面,又有互为促进和声援的另一面.革命与改良各有功用,共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如果说革命是高昂的主旋律,改良则是和声,是副歌,两者的配合使历史前进的交响曲更加雄浑丰满。

——摘编自王建朗《再议近代中国的革命与改良》

围绕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023-02-12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十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6 . 1919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生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社会问题》一文,公开尝试“按马克司惟物的历史观”考察社会问题。同年,全面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     
A.《我的马克思主义观》B.《井冈山的斗争》
C.《法俄革命之比较观》D.《文学改良刍议》
2023-02-10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宇通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7 . 自1918年蔡元培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后,又有不少学者提出“今日政治问题,就是面包问题”“人人作工,人人读书,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主张。这反映当时(     
A.马克思主义被广泛接受B.社会普遍崇尚生产劳动
C.追求人人平等成为目标D.无产阶级力量引起重视
2022-12-04更新 | 316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清北1、2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五四时期,李大钊反对胡适等人仅仅靠思想、道德变革等点点滴滴的形式,他认为只有“诉于最后的阶级竞争”,以“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方法,才能实现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这才是社会主义改造世界的新纪元。李大钊意在强调(     
A.社会改良的道路不利于思想变革B.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主义核心要义
C.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D.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必然性
2022-12-02更新 | 326次组卷 | 6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王朝的腐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人民的反抗——这种合力的作用,既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又激起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上杰出的革命人物和思想家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由此产生了新的合力运动。这种合力,已经不再是腐朽的清王朝和种种守旧力量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合力,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新的历史主体的一方,与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另一方进行斗争而构成的新合力。中国既已出现新的历史主体,就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

——摘编自陈先达《历史合力与中国的道路选择》

材料二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国家治理道路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中国走出了一条和苏联、西方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的、具有独创性的国家治理道路,既避免了像一些发展中国家那样国家能力软弱涣散,也避免了像苏联那样国家政权逐渐变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和毛泽东在中国开创的国家治理思想的探索和创新。

——摘编自江宇《国家治理的中国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治理方面有哪些独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强调“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人在借由劳动这种特殊的实践途径对人自身以外的自然进行改变的同时,也在“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资本无限增殖,更不应该是人被资本奴役,而应该是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让人真正地成为人。马克思还认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断范畴,就是辩证运动”。这种过程实现了"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纵观全过程,其核心正是“否定的否定”。

——摘编自邹广文《文化守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路径》

材料二   近代以来,曾经的“天朝上国”变成了“东亚病夫”,这使得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深受伤害,使得中国人的心里笼罩上一层亡国灭种的阴影。正当中国人民在苦闷和迷茫中苦苦探索、在黑暗中砥砺前行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成功案例。

——摘编自周涛《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此相契合的内容。
(2)根据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2022-09-26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