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2021-06-13更新 | 10343次组卷 | 89卷引用: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
2 . 古语有之:“君子和而不同。”思想争鸣并不期待所有人达成共识,青睐的是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之间的碰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如儒、道对立早就为大家所熟知,司马迁“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针对这两个学派而概括的;墨家从一开始就是儒家的对立物,其十大主张每一个几乎都是直接针对着儒家的,而孟子和荀子也都把墨家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论敌;至于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对于各家都有尖锐的批评,其极致处,则要君主完全以法为教,扫除异己。……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陆氏(指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曾记述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指朱熹)之意欲今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顾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

——摘引自郭锋航《朱陆之辩的主题演绎及其确立》

材料三   “五四”时期,各色各样的“主义”蜂拥而入中国。它们展示了当时世界的各种主要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比较平等选择的机会。对于各色各样的“主义”,我们过去多见其马克思主义对立的一面。其实,在这些“主义”传入中国之初,它们首先是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同旧文化对立的。因此,很多学说在不同方面都有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各种各样的“主义”寄托着各色各样的信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寻找信仰的同时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是思想自由原则在思想界和知识界的贯彻。诸多“主义”在争论中(如李大钊和胡适“问题与主义”的讨论等)起落,展示了百舸争流的绚丽境界。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结合所学,从思想文化的角度阐述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历史意义。
(2)“鹅湖之会”开启了朱陆之辩,同时也开启了朱学、陆学的分野。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朱熹与陆九渊的主要分歧。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为改造中国社会,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而从事的社会实践,并指出李大钊与胡适之间展开论战所围绕的主题。简述当时这些社会实践和相互论战所产生的积极影响。②面对“五四”时期“在争论中起落”的“诸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最终选择是什么?简述毛泽东的革命初心和在“五四”时期的主要实践活动。
2021-06-07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3 . 五四运动前后,影响较大的教育思潮主要有实用主义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工读”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些教育思潮
A.是实业救国在教育中的体现
B.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条件
C.推动了五四运动向纵深发展
D.适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0 年 5 月 1 日,《新青年》出版了“劳动节纪念号”,发表蔡元培“劳工神圣”的题词、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题词和陈独秀的《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等文章。 同时刊登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上海、北京、广州、长沙、汕头、天津等地都举行了纪念“五一”节活动。上海工人发表了《五一宣言》,宣言抗议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迫。1922 年“五一”节,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劳动大会。通过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通过了八小时工作制和罢工援助案。此后,每年“五一”     节,中国共产党或其领导的解放区都会举行一定形式的纪念活动。

——摘编自倪天祚《五一节庆祝活动在中国》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 1949 年 12 月将 5 月 1 日定为法定的劳动节,全国放假一日。此后,每年“五一”节期间,北京和全国各地都举行群众性的集会游行活动。各种游艺场所、公园、礼堂在“五一”节免费开放,并举办各种文体娱乐活动。此外,还对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进行表彰。《人民日报》等媒体也集中宣传劳动模范事迹,报道各地开展生产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

——摘编自王云红《中国的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 20年代初期,中国“五一”节纪念活动的特点,并简析“五一”节纪念活动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举行“五一”节庆祝活动的意义。
2021-05-24更新 | 21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1届高三5月仿真题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1919年之前,报刊上的“社会主义”总共只出现了34次,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成为和“社会”一样常用的政治词汇,几乎征服了所有政治流派”。这反映了
A.救亡图存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B.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近代传媒业推动新思想的传播D.政治流派的主张趋同
20-21高三下·全国·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下表为20世纪初国内一些报刊对十月革命的相关报道,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文章署名出处时间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新青年》1918.11
《俄国两政府对华政策》(国民党代表)戴季陶《星期评论》1919.9.4
《俄国革命五周年》(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导》1922.11.2
A.各界对社会改造道路的认识趋同
B.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多元性
C.无产阶级政党成立的条件已成熟
D.人民普遍拥护俄国革命道路
2021-05-18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超级全能生2021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丙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8 年,李大钊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并发表文章批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产业工人发展壮大,一些革命知识分子积极向工人作宣传,并建立了联系。据此可知,当时
A.知识分子对于救国道路形成共识B.工人运动转向争取政治权利斗争
C.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不合中国国情D.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逐渐成熟
8 . 辛亥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已散见于一些刊物中。1919年以后,各地发表的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进步刊物达二百多种。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B.改变了中国革命探索路径
C.实现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D.受社会变革影响传播加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1910年,马克思、思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各种名目的社会主义思潮混杂,一起涌入中国。早期接触和传播社会主义的人物或群体中,有清政府派赴欧洲的外交官员、在华的西方传教士、留日学生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等。他们对社会主义要义的认识是有限的。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目的,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来介绍探索宣传社会主义。如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探索传播社会主义,是为实现“三民主义”,满足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摘编自李文坛《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早期传播(1871-1910)》

材料二   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社会主义既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又有空想和科学之分,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影响下,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向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的实际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中,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即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

——摘编自刘国新《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899-1921)》


(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思潮的早期传播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9年底,北京、天津以及留法学生中的进步青年以“工读、互助”为信条,组织了互助社一类的小团体,过起了“共产”的生活。此外他们还模仿日本九州的“新村”和美国的“劳动共产村”的做法,在中国进行“新村”实验。此类实验
A.旨在促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B.助推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力图探索不同于苏俄的革命道路
D.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2021-05-17更新 | 29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