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1920年,谭平山著文指出:“一定要使各人对于社会上产业上政治上一切人间的生活,都同时获得个平等的机会,才算得自由,才算得人人自由。1921年9月,彭湃也认为:“我们既承认现社会之种种罪恶,种种缺陷,有不得不实行社会革命之决心……我们赶快将新社会现在我们的眼前。上述主张(     
A.反映出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说明社会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
C.有利于壮大“救亡图存”的力量D.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
李大钊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
毛泽东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邓小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习近平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决不能在富的人和穷的人之间出现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摘编自王志达《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位党的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论述形成论题,并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3-04-06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3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3 . 下图所示为1920年工人通俗刊物《劳动界》创刊号,“演说”栏目首篇刊登陈独秀署名文章《两个工人的疑问》。该刊物从第3期开始设立“读者投稿”专栏,共刊登《一个工人的宣言》《老虎和老板》《无影的强盗》等工人来稿30余篇。这表明当时(       
A.工人阶级的觉悟明显提升B.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华传播
C.广大的工农大众团结起来D.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2023-03-1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实行民主政治。然而,哀世凯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如何能够使得那个时代真正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推翻帝制,成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人为代表的那一代激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重心。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为旗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材料二   “五四”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少数几个,“五四”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五四”后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多达四百多种。191912月,《新青年》在《本志宣言》中提出了自己构制的新的社会蓝图。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起了主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和团的机关报又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始终坚持着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如《工人周刊》明确指出其是“工人阶级第一份自己的新刊物”。这一时期的报刊在议论文的基础上,创造性运用了随笔、小说、诗歌、笑话等形式。各个刊物还特别讲究用群众身边发生的事实说话,并对其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比如《劳动界》专门设置《本埠劳动界》栏目关注上海的工人运动情况,持续报道重大的罢工事件。

——摘编自马雅成《中共建党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分析》

材料二 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忠诚于中国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是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

——摘编自兰秀辉、周利生主编《信仰: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党前,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概括建党初期党和团的机关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特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阐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三部著作,简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对中国革命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为四组与民主观念和道路相关的历史人物与概念。

风向标人物同道者核心概念支撑性词汇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君民关系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议会
梁启超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民权民权与民智、民族国家、自由、权利与义务、宪政
孙中山邹容、宋教仁、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等民权共和革命、民主、共和、五权宪法、国民大会、直接民主
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等庶民主义大众民主、劳工神圣、翻身解放

——摘编自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知识,运用表中两组及以上信息,围绕“民主观念和道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论题明确,论据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杂志上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意义,但又指出“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它作材料作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这一思想(     
A.倡导实用主义的方法和理论B.平息了思想界“问题与主义”之争
C.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主流思想D.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2022-07-19更新 | 158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统计,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献为数很少,国人对马克思也鲜有听闻和了解,而五四运动发生后,宣传和介绍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献却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马克思的名字成为和政治势力分割不开的名字,马克思的学说成为代表新锐思想动向的强劲思潮。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A.揭示了救亡与启蒙间的矛盾冲突B.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 - 步觉醒
C.致使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动摇了中国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920年蔡和森与同乡挚友毛泽东通信中主张“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革命青年第一次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毛泽东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对蔡和森的主张表示“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这反映出
A.进步青年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B.中国共产党成立已成历史必然
C.知识青年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D.湖南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心
10 . 1938年5月,中共中央在延安的马列学院成立了编译部,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共32种。编译部的成立
A.促进了马列主义广泛传播B.巩固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C.贯彻了“双百”文化方针D.提高了边区群众知识水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