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材料三   19世纪后半叶由李鸿章、曾国藩等倡导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学在知识和精神领域一统的局面。而20世纪初清政府兴新学、废科举,逼使孔子和儒学在知识领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权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学失去政治上强有力的保护。这以后,即使没有新文化运动,孔子和儒学在精神领域的沦落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学中没有产生有效的抵御列强侵略和强国的有效办法。

——摘编自迟云飞《无奈的沉沦——近代中国孔子和儒学地位衰落的进程及其必然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的理学家们是如何“推陈出新”的?并简要评价理学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简述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以来儒学地位的变化,并谈谈你对这种变化的认识。
2023-05-18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五四运动后,中国学术界两位学者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反思。   

代表人物思想主张
胡适1923年,提出中国还不曾受到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
1929年在《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把“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认为肯往前看的人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后的精神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自由接触,借西方文化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的老文化的惰气和暮气。
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两种文明虽性质不同,但具有互补性,主张融会、调和西方文化,再根据中国“实境”吸收俄国十月革命的“第三种新文明”,强调正确认识国情,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

材料二   浮田和民(18591946)在《史学通论》中指出:亚细亚者,文明起源之地也;欧罗巴者,文明之发达地也。欧美之文明,实渊源于罗马;罗马之文明,渊源于希腊;希腊之文明,实渊源于亚细亚(含埃及)。近世欧洲文明之起源,为第十四世纪所行之罗盘针及火器之用法,并十五世纪前半期之印行术,而此三大发明,非欧人自为。苟无亚,何有欧?今欧人忘却亚人之恩,而反讪谤亚人……此言也,无理甚矣。

——摘编自尚小明《论浮田和民《史学通论》与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位学者对待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浮田和民观点的理解。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邓春兰与大学“开女禁”

1914年后,甘肃女子师范毕业生邓春兰在父亲支持下,冲破社会阻力创办女子小学。

1919年春,邓春兰读到蔡元培的演讲稿后,有了继续深造求学的愿望。

519日,多次和在京读书的丈夫、兄弟商议后,她致信蔡元培请求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当时正值蔡元培抗议军阀政府镇压学生愤然离职,故无结果。

6月,邓春兰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录取。

7月,赴京求学起程之初,邓春兰再次呼吁女同胞为解除大学女禁奋起抗争,诸多报纸杂志纷纷响应,围绕大学是否“开女禁”问题展开激烈论争,李大钊、胡适等人积极参与。

9月,蔡元培重回北大,明确表示:“北京大学明年招生时,倘有程度相合之女生,尽可投考,如程度及格,亦可录取。”

192023月份,北京大学第一次陆续招收了邓春兰、王兰等9名女生入学旁听。至此,中国高等教育的女禁被打破,国立高等教育被男子独霸的局面终于不复存在。

我的妇女解放之计划同我个人进行之方法—我们女界今天要想替我们中国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先要替我们中国人里边的女人争个“德谟克拉西”的真精神……妇女解放的顺序是,先解放学校,再解放职业,再解放政权……

——邓春兰《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及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

妇人问题彻底解决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

——李大钊《战后妇女问题》(19198月)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邓春兰能够推动大学“开女禁”成功的因素,并谈谈“开女禁与妇女解放”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统治者确立了“天下归心”的文化立国战略,着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四夷”与“华夏”相对成为一个流行的词汇,“华夏居中、夷狄环绕四周”的天下格局开始形成,天下遂成为制度和文化的世界在诸子长达百年的争鸣中,却一致倾向于“大一统”,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思想基础。至此,天下观实现了世界观、文化观和政治观的融合,成为影响中国人最为深刻、持久的传统观念之一。

——摘编自李宪堂·“天下观”的逻辑起点与历史生成》

材料二   文艺复兴开启了欧洲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而深刻影响了人们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追求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转向了追求思想和文化现代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二者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中国天下观的主要内容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推动思想文化现代化的共同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的现代化的理解。
2022-05-21更新 | 1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西南名校联盟“3+3+3”高三教学质量诊断性联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就必然要批判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必然要批判以孔子礼教学说为代表的旧的伦理观念。陈独秀反复论证旧礼教、旧道德与民主政治势不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聂家华、刘洪森《中国近代史纲》


(1)根据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的必然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的理解,并据此评价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022-03-13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1月份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近代科技在中国大规模被引进和传播的开始。从1840年开始,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地了解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作为制夷的工具加以引进。随着爱国救亡运动的深入,科学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推进,但由于清政府的压制,科学传播无法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戊戌变法以后,近代科学得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传播,甚至成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如反映生物进化的进化论学说口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激励中国人变法图强的警句。而至民国时期,科学更是被用于为政治革命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主要有报刊媒介、科学社团、科学演讲等几种形式。新文化中的科学演讲甚至在大街上都随时随地地进行着。陈独秀、胡适、丁文江等人都是出色的演讲者。一些国外知名学者也应邀来华演讲,其中包括杜威和罗素。由于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传播的主体往往是一些有留洋背景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他们较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也要高于中国以往的科学传播者。科学传播的形式多样,传播对象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也是以往中国科学传播所无法比拟的,而这一切都为科学精神的启蒙铺平了道路。

——摘编自张众、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科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及其历史影响,并谈谈近代科学传播给我们的启示。
2022-01-11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拉丁语是社会唯一通行的语言,其他各国语言则是粗俗语言。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一批知识分子认为必须放弃拉丁语,使用本民族语言。13世纪时,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第一个提出民族语言问题。在英国,“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喜欢意大利,但更爱英国。我熟悉拉丁语,但崇拜英语”成为当时民族意识的真切写照。而在法国,早在12-13世纪,一批作家已经使用法语进行写作,到17世纪时,法语已经成为欧洲国家仿效学习的语言。与英法相比,德意志民族语言的产生要落后很多,直到1871年德国统一前,德语只在下层群众中使用,并被视为粗俗不堪的语言。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读书人认为,西人之所以富强,皆因其切音成文、识字者众、民智开通之故。为此,他们开始研制汉语的拼音文字方案。进入20世纪,白话文、语言统一等都迅速成为重要的公共议题,被纳入新政范畴。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对国语运动给予了大力支持,相继召开了“读音统一会”,颁布了注音字母、《国音字典》、国语罗马字和“新国音”方案。于是各种提倡和推行国语的机关、组织大量涌现。有关语文革新的各种主张,从白话文、废汉字到提倡世界语等,一时众流竞起。国语运动的目标是通过语言文字改革,将中国塑造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国语运动不但植根于现代场景中,它自身就是面向现代的。

——摘编自王东杰《声入心通:国语运动与现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欧民族语言兴起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方相比清末民初国语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语言的认识。
2022-04-20更新 | 37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 与历史叙述:

材料一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疆,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史记·商鞅列传》

历史解释:

材料二


材料三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

——(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历史评价:

材料三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指出其变法的理论依据。
(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材料二所示近代欧洲的变化。
(3)针对中国近代史上中西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1-08-20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 摘编自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材料二   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砺如蔬,而中酒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中国传统文化长于统整,几千年来演成以儒家为主干而整合道释的中国精神文明之结晶体。而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西洋文化则自古以来难以统一,文艺复兴以后更是众说纷杂。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复对纷杂片断之近代西洋文化忽迎忽弃,改宗倏忽而无所适从。这种传统价值资源毁弃无遣而输入价值又恍惚而无所守的局面,可谓“精神界之破产”。

——摘编自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材料三   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若西洋诸民族,好战健斗,根诸天性,成为风俗。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侮辱。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

——摘编自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新教育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精神界之破产”。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2021-10-0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一中、同煤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10 . 【古代中西文化】

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材料   中国和欧洲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分别是以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影响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态度和能力。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材料观点。
2021-05-2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