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56年4月)

—— 《毛泽东年谱》

材料二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 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3月)

“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 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1987年2月)

——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   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 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 月)


(1)指出材料一中“结合”的内涵.并列出材料所言两次“结合”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成就。
2 . 中共十九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这次会议上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
A.邓小平理论B.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C.科学发展观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 “如何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是近代以来的伟大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二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材料三   “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请回答:
(1)孙中山将材料一的十六字纲领阐述为什么理论?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后来孙中山又将这一理论发展为什么新理论?
(2)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021-10-1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的建设总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 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 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据此可知,在中 共十五大上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始形成B.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行动指南
C.科学发展观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D.党的先进性与群众性开始统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一系列谈话。他说:“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论断
A.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2021-10-26更新 | 863次组卷 | 49卷引用: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企业下放自主权,是解放生产力,建立经济特区,也是解放生产力。但这些都是局部的,某一个领域或方面的。只有实行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才是全局性的。这表明当时中国
A.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B.发展生产力必须改革经济体制
C.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D.两种经济体制的冲突逐渐缓和
2020-07-21更新 | 207次组卷 | 21卷引用:云南省腾冲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规划”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意义。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
2020-07-0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科)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社会的进步往往以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更新为先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让我们受益至今。”

——摘自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摘自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大辩论”指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思想现象?列举战国时期“儒法争用”的两位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概述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思想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邓小平这篇讲话的历史背景。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2020-06-26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这样,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也进一步明确了邓小平所说“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这表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B.实现现代化的必经发展阶段
C.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表现D.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超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论十大关系》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南方谈话”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