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片一

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二


        图片二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思想何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从正反两方面各举一例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2 . 20世纪以来形成的理论成果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

——摘编自张开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材料二:让中国人民富起来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摘自《邓小平文选》

材料三: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充分彰显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力,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摘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3年修订版)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一思想”指的是什么,它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体现了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哪一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写出该理论的名称。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所涉及的理论共同的思想精髓。
3 .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 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
(2)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2019-12-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尚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在国际国内政治风波严峻考验的重要历史时期,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结合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说明邓小平的讲话被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我们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这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材料二:1990年7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邀请一批经济学家座谈经济形势和对策……认为,1988年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于采取"市场改革取向"错误路线的结果。1992年春,88岁的邓小平于1月17日离开北京……对这次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当时的很多人不理解……完全是客观形势使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很多人不理解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历史根据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这次南巡是"客观形势使然"?邓小平的南巡谈话有何意义?
(2)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应注意的问题
2019-05-0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百灵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社会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自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反的道路”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了哪一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邓小平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上有何变化。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7 .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摘编自韩养民《秦汉文化史》
材料二 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来了……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1992年)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为了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十四大提出的20世纪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它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说明“道德伦理革命”出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中“第二次结合”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各是什么。文中第二次飞跃的实质是什么?

2018-08-0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10 .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同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材料三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结合所知识,指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中山革命思想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毛泽东之所以当时引起美国《生活》杂志高度重视的原因最有可能是什么?从理论角度概括出毛泽东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图片,回答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4)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存在较多的相似点,请扼要归纳一条共性。这些共同的观点对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怎样的启示。

2017-11-1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