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代表,他们影响或改变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发掘上述历史人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寻找其内在联系,生成历史结论,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合理。)
2022-02-26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0届高三零诊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评述毛泽东提出的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要求: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1-01-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1938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讲话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重要概念,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思路中,中国共产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最终找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事件,对它的评价和研究众说纷纷,如《辛亥文化革新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反封建思想》《近代新文化主体思想形成与发展评述》等,这些文章名目反映了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特征的理解。

——摘编自杨士泰《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某一思想文化,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特征的文章名目,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明代王阳明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之后“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毛泽东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同志在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1910年,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他把中国古书中的“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说法综合概括为“与时俱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材料,谈你对蔡元培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这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两方面。这两方面同时存在着,即是说,既有顺利的条件,又有困难的条件。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的规律发生出来的。

我们的十年战争史证明了这个规律的正确性。谁要是睁眼看不见这些根本性质的规律,谁就不能指导中国的革命战争,谁就不能使红军打胜仗。

中国国内战争和任何古今中外的战争一样,基本的战斗形式只有攻防两种。中国内战的特点,是“国剿”和反“围剿”的长期地反复和攻防两种战斗形式的长期地反复,并且包括着一次一万多公里的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这样一种东西在里面。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的讲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中国近代史知识,选取材料中的一个角度,围绕“战略问题与革命实践”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阐释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5-0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模拟(一)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在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重要报刊《申报》《大公报》里,1927年以前“现代化(近代化)”一词只是零星出现;1927—1932年间,该词在两家报刊分别出现108次、100次;19331934年间攀升至322次、170次。这一时期,南京国民府高调鼓吹“现代建国论”,国人围绕“国家现代化”及其包含的“军事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国民现代化”等论题的讨论逐渐热烈。三四十年代,“现代化”一词不断流播,倡导以暴力革命破坏旧制度的共产党人亦积极参与其中,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提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周恩来指出中国东部“代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区”。伴随着“现代化”概念的讨论,“国粹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中国化运动”等各种文化思潮此起彼伏。

——据黄兴涛、陈鹏《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民国史知识,围绕“近代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自拟论题并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0-04-2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3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撰《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的部分人物


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力量是多元的。从上表中任选三位或三位以上杰出人别,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19-03-10更新 | 267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一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晚清民国时期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观点:

年代人物主张
1898年梁启超中国人才衰弱之由,皆缘中西两学不能会通之故。故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1915年陈独秀西方近代文明以人权说、进化论和社会主义为主要特征,是破除宗教迷信、建设民主社会、追求人类平等的思想基础;而中国则未脱离原始文明的陈旧案白。
1935年王新命等近代中国的革新使中国失去了自己的特征。人民也渐渐不能算是中国人,因而必须恢复中国文化传统。儒家信条和道德规范就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就是中国的特征。
1942年毛泽东我们必须继承一切(古代和外国人创造的)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对于中国问题热视无睹,只能记诵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的结论和个别的原理,那末,我们在理论战线上的成绩就未免太坏了。

——据戚其章《晚清史治要》、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等

从表中提取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18-01-29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8届高三元月调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