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曾于2014年在中南海会晤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说:“了解中国近代史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不了解近代以来的历史和文化,就不能全面把握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他曾多次重要讲话中都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摘编自新华网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以中国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到比利时走访第二国际领导机关,并要求接受他的党为成员。孙中山表示:中国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在孙中山接触到的所有欧美社会主义理论中,他最敬佩,最崇拜的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实际上,他对马克思的资本公有理论的借鉴才促使他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资本公有和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是,他并不完全理解也不完全赞同,更不主张在实际行动中毫无保留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摘编自王涛《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毛泽东坚持把民生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大力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外,统筹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都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最高,展开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保障了人民群众吃饭、读书、看病等基本民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超越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毛泽东民生思想。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图

材料二   占有大约三百八十万工人、店员的私营工商业,是国家的一项大财富,在国计民生中有很大的作用。私营工商业不仅对国家供给产品,而且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可以为国家训练干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这和对地主不同。

——摘自毛泽东《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1953年9月7日)

材料三   最近几个月,中央政治局听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综合起来,一共有十个问题,也就是十大关系。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这十种关系,都是矛盾。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所反映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目的。
(3)材料三反映了毛泽东对哪一重大问题的探索?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探索的历史背景。综合以上材料,说明毛泽东思想的特质。
2019-03-0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问题完全用西方的方法来办,必然要遭到传统的巨大阻抗;而完全用传统的方法来办,那已落后于时代。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农民,取得了新时代的胜利。

——摘编自茅海建《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1)说明材料中“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所代表的革命道路。1956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道路上继续“改造传统”,发表《论十大关系》,请简述其国内背景?

2018-11-07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四第2课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于发展练习2
5 . 【加试题】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领导了在北京大学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和列宁不同,李大钊把农民而不是城市工人看作革命变革的先锋队。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但工人阶级在当时的中国人口只占一小部分,李大钊通过把中国社会叫无产者社会来证明他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立场作出转变的合理性。

——摘自《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他认为,整个中国一直在遭受着资产阶级、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剥削,因此,被压迫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需要统一起来并反抗他们的剥削。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的问题完全用西方的方法来办,必然要遭到传统的巨大阻抗;而完全用传统的方法来办,那已落后于时代。毛泽东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用西方文化(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来改造传统,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他率领一批旧时代的人——农民,取得了新时代的胜利。

——摘编自茅海建《也谈近代湖湘文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李大钊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时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活动。
(2)说明材料二中“用改造了的传统来反对传统以及新的敌人”所代表的革命道路1956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道路上继续“改造传统”,发表《论十大关系》,请简述其国内背景。
2019-06-21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树兰高中2019年高中历史学考、选考模拟题一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材料   毛主席说:“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真诚合作,采取一致的步骤,粉碎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阴谋,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向长江以南进军,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胜利。1949年我们在经济战线上将要获得比1948年更加伟大的成就。我们的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将要比过去提高一步,铁路公路交通将要全面恢复。1949年将要召集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务为目标的政治协商会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组建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毛主席提出的1949年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世世代代无数个人的活动造就的。任何历史人物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活动,历史条件对于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同样起着制约作用,历史人物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发现者和历史任务的提出者。人民群众则是历史规律的最终实现者,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摘编自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2018-02-10更新 | 107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加紧扩张使中国陷入更深重的半殖民地状态。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至革命,才可挽救中国。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满族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中“中国的战败”与哪一场战争有关?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的中国出现了哪两次政治运动?

材料二:《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发生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青年》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其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如图

(3)上面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所反映的历史大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在哪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这一成果?

材料四: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4)材料四所反映的是我国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这里理论被称为什么?在其指导下,中共十四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5)综上,从近代中国百年来的探索道路中,你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2018-01-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八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理)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它是指国家的一种政治制度,原意是“人民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保留财产私有制和人剥削人的经济制度下的民主,成为资产阶级的特权。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前途是“同资产阶级和财产对立的民主制”,即无产阶级的民主制。而资产阶级不会“把政权让给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唯一的出路就是暴力革命”,《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诞生。

——摘编自张袁夫《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创立》

材料二   毛泽东特别重视工农大众的力量,认为“一切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都将被他们葬入坟墓。”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形成了工农民主政权理论,民主的目标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1931年苏维埃政权实行工农代表大会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三三制”政权的普选,抗日民主政权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毛泽东认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高度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发挥积极性,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毛泽东民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张洋《论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机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主要内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创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民主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发展,并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价值。
2018-03-30更新 | 197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和清廷的顽固保守,梁启超转而接受孙中山革命派的激进方案……1905年以后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于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摘编自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具体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