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纵观我国历史,以民为本的民生思想源远流长,古今相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孟子》

材料二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由人民当家作主,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人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就要“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展资本,振兴实业。”在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中,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犹如车之两轮。如果说,平均地权侧重于实现土地国有和“耕者有其田”;那么,节制资本则着眼于防止私人资本垄断国计民生,并通过发达国家资本和利用外国资本,加快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步伐。

——摘编自李华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剖析》

材料四   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国家的税收、合作社的积累、农民的个人收入这三方面的关系,必须处理适当,经常注意调节其中的矛盾。国家要积累,合作社也要积累,但是都不能过多。我们要尽可能使农民能够在正常年景下,从增加生产中逐年增加个人收入……拿工人讲,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随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资也需要适当调整。关于工资,最近决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缩小上下两方面的距离。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民生思想的内容,并列举先秦道家和墨家与民生相关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与先秦传统民生思想相比有何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和毛泽东在民生思想方面的异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以中国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到比利时走访第二国际领导机关,并要求接受他的党为成员。孙中山表示:中国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在孙中山接触到的所有欧美社会主义理论中,他最敬佩,最崇拜的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实际上,他对马克思的资本公有理论的借鉴才促使他系统和完整地阐述了他的资本公有和节制资本的思想。但是,他并不完全理解也不完全赞同,更不主张在实际行动中毫无保留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摘编自王涛《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对我国民生建设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毛泽东坚持把民生问题看作一个整体,大力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外,统筹教育、就业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都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人民利益最高,展开了彻底的土地革命,保障了人民群众吃饭、读书、看病等基本民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是对传统民本思想和孙中山民生思想的超越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民生思想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毛泽东民生思想。

——摘编自齐蕾《毛泽东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民生思想的特点及其理论价值。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国家:1899年至1903年的激进,与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和清廷的顽固保守,梁启超转而接受孙中山革命派的激进方案……1905年以后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于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摘编自杜先菊《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

材料二 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述评》

材料三 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号召,他认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个表现中带着必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成为全党必须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


(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指的是什么?概括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挽救民族危机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践行“社会进化”思想进行的政治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并依据所学知识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具体表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一、从接受康有为的学说开始,梁启超的理想便是改革封建王朝,使之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的国家。1899-1903的激进,与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密切相关,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清政府的顽固保守,梁启超转而接受的孙中山的激进方案。1905年他的政治态度复归保守,重新鼓吹起改良与立宪。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关键时刻,梁启超却又拒绝诱惑,不怕威胁,坚决维护民主共和。

——摘编自杜先菊《梁启超政治思想的变化》

材料二、孙中山说,欲救亡图存,“革命为唯一法门”。即认为不推翻清王朝,中国决无生存于竞争世界的希望……共和制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中国应当取法乎上,直接建立共和制度,“方才是人类的进步”。还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外国经验教训,“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摘自汤奇学《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述评》

材料三、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他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姚中国《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1)材料一中梁启超一生中的“变”与“不变”分别指的是什么?导致梁启超政治思想多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孙中山为践行“救亡图存”进行了哪些政治努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贡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1)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材料四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3)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五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六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4)根据材料五、六,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付诸实践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