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道路有哪些历史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新中国成立,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不同时期分别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从建国之初对战争后遗留兵工厂的统筹、接管,到20世纪50年代,以“一五”“二五”计划项目为重点开展的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基本奠定了国防工业的基础,此阶段,国防科技研究以仿制较多。进入607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自力更生,以三线建设为重点,形成了前后方的战略布局,初步建成了门类齐全、生产能力较强、比较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涵盖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民口配套等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建设向和平时期建设转轨。国防科技工业进行军转民,调整单一的军品生产结构。坚持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研制起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坚持“强化基础,提高能力,军民结合,跨越发展”的科技发展战略,不仅一大批高新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航空航天、民用核能等产业也快速发展,其成果在农业、国土、环保、减灾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

——摘编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建设成就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建设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1-11-02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发展对新动力的日益突出的需求,推动了蒸汽机的改进。瓦特在大学修理仪器期间,学校曾把一台旧式的纽可门蒸汽机交给他修理。他通过大量实验以及根据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提出的潜热、比热理论进行分析,自筹资金,租了间地下室,买了必要的设备,反复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在工人的帮助下,终于发明了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解决了制造精密汽缸、活塞的工艺问题,发明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的双动作蒸汽机,制成了新的可实用的蒸汽机。

——摘编自李亚霖《论蒸汽机的发明对18世纪工业技术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1958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初任教师的袁隆平开始研究孟德尔一摩尔根遗传学、用其指导育种。1960年他开始研究水稻,19611962年在水稻的研究过程中他以自己获得的数据体会了孟德尔遗传学的正确性。他从前人的科学积累中得知杂交优势,得知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成功,得知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对杂交水稻的尝试。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对先前文献有继承、有突破,长期艰苦努力后,到1973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很快得到推广。

——摘编自饶毅《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瓦特和袁隆平作为伟大科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瓦特和袁隆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似贡献。
2021-09-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忠尧(1902-1998年),浙江诸暨人,中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1920年,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1930年,他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31年赵忠尧毅然拒绝了国外提供的科研岗位,放弃了丰厚的工资待遇,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赵忠尧开设了中国首个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培养了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等一批为中国原子能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才。他第一次发现了正电子的存在,他观测到的正、负电子湮灭辐射比后来安德逊看到的正电子径迹早两年。他的科研成果为科研正、负电子对撞机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1958年,赵忠尧负责筹建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并任系主任。1972年,赵忠尧参与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它对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1995年,他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但他将奖金全部捐献以奖励有成就的青年。

——摘编自韩泰华主编《新中国5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忠尧对中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赵忠饶在中国科学发展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

5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凋敝,科技和教育水平十分落后,科技人员非常缺乏,远远不能满足随之而来的工业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科技人才是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以期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技人才激励政策,一是重视科技人才的待遇,在政治、科研保障方面很有建树,政策实施比较得力,提高了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二是建立规范的科研奖励制度,规范科学发明与专利制度,以及科研奖金制度,保护科技人员的权利,激发他们的创造发明热情,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1949-1956,这一阶段我国的科技奖励主要以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为主,由科技奖励制度可以看出国家对科技进步尤其是技术发明创造的重视,这些奖励措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地鼓舞了科技人才发明和技术创新的热情。

——摘编自洪冰冰、张晓丽《建国初期我国科技人才的激励政策及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人才激励政策的主要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隆平(1930-下-2021年),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袁隆平进了湖南一所农校当老师,他对农作物遗传学的兴趣不改。袁隆平寻找可以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品种,前往北京查阅科学期刊。1970年,他调整了思路:去中国偏远地区寻找野生水稻品种。在海南岛的一条铁路线旁,袁隆平的团队找到了一片野生水稻。1971年,袁隆平发表论文,阐述如何将野生水稻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商业水稻上。袁隆平则在第二年就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品种。到1978年,袁隆平已在湖南负责杂交水稻的大规模种植。袁隆平把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了粮食产量。1980年,他主动将关键的水稻品种赠送给国际水稻研究所,研究所后来用它们培育出可以在热带国家生长的杂交水稻。袁隆平及其团队还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印度、马达加斯加等地的农民。在众多种植水稻的国家,产量的大幅上升让饥荒成了遙远的记忆。袁隆平是科学家中的楷模:爱国、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人到老年仍不懈工作。

——摘编自《袁隆平,让饥荒成为遥远的记忆》


(1)根据材料,概括袁隆平在农业科学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取得伟大成就的条件。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期,伴随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科研经费也越来越超出私人企业所能承受的极限,国家开始对科技事业发展进行资助。1934年罗斯福强调“联邦政府有责任对国家经济和科学研究进行干预和支持”。二战爆发后,美国把联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高校实验室,以及私人企业等四个方面的科研力量,由联邦政府科学研究与发展局直接管理,完成战时大科学体制的构建。二战后,美国将“大科学”体制从军事科研移植到民用科研方面,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大力资助基础性大科学项目。

——摘编自赵红州《“大科学”的由来及其发展》

材料二1978年以来,中国科研捷报频传,中国科学家为这些科研项目的命名富有意蕴。(如下表)

科研项目名称来源或寓意
火星探测任务发射成功天问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索真理征途漫漫,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探月工程嫦娥取自古代神话传说,弘扬传统文化,表达中国人奔月决心。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北斗“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北斗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
量子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墨子号《墨经》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量子通信发展奠定基础。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悟空传说家喻户晓,取义领悟、探索太空,火眼金睛孙悟空如探测卫星,在茫茫太空识别暗物质的踪影。
量子计算原型机问世九章源自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中期美国“大科学”体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表格中重大科研项目命名来源的类别,并说明如此命名的意义。
2022-06-0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隆平(193097日~2021522日),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试验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决心不受权威束缚,致力于揭示水稻杂交的奥秘。从19646月到1965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万多株稻穗,1966年发表杂交水稻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在国家科委支持下,1971年,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组把十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无私分送给全国13个省市的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并且集中力量进一步协作攻关。1976年,一整套杂交水稻技术形成,并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培训了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编自孟红《福稻济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隆平取得成就所反映的精神价值。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时期,汉武帝先后三次发动了征讨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21年,汉军在河西之战大获全胜,将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汉武帝遂将长城向西延伸……在汉长城的护卫下,敦煌以及河西全境免于匈奴和羌人的侵扰。沿着疏勒河一路向西的汉长城既是汉朝经营和开拓西域的前哨,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保障线。

——摘编自秦川、安秋《汉长城:丝绸之路的钢铁臂膀》

材料二   关于长城的功能分析,或许会令我们重新理解中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一些重大军事举措、工程和战略。在这一视角内,1950-1960年代中国的“两弹一星”,其功能就一定不再局限于武器装备制造或科技发展进步,它更有关中国国家的战略安全,有关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在发言权,它令中国主张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变得真实可信,为1978年之后的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提供了最重要的战略安全保障。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巩固边疆的举措。结合所学写出汉长城最西延伸至何处。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两弹一星”的战略安全意义。结合所学,指出关于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作用的著名论断。
2022-05-05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2022届高三选考模拟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19302021)在国内首开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他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这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的专业科研机构,国家计委拨款500万元。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带领新一代育种工作者展开了攻关行动。2000年,中国超越了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先行者,率先迈进了超级稻时代!1999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成立,隆平高科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建设面向市场的创新体系,在2018年进入到世界种业第七强。

如今,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遍及五洲,除了在发展中国家扎根,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和我们合作的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每年付给研究中心技术转让费。”袁隆平自豪地说。

——摘编自《农民日报》《袁隆平——惠泽苍生的东方稻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果的原因及该研究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