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1 . 中国文化在传承与碰撞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引自【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二当决定守旧或革新的国是。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譬如既然想改用立宪共和制度,就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什么大权政治、天神、圣王,都应该抛弃……若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像那和科学相反的鬼神、灵魂、炼丹、符咒等,都是一派妖言胡说,万万不足相信的。

——摘编自《<独秀文存>选》

材料三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引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守仁“良知”学说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他在理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对“决定国是”问题的主要观点。从社会道德角度阐述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重要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建国初期党在“文化事业”上的重要方针,并分析其提出背景。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政府在人才教育与培养方面的思考与实践。②指出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中遵循的战略方针。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概括广大科技工作者“精神气质”的深刻含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袁隆平(1930-2021),江西德安人。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试验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决心不受权威束缚,致力于揭示水稻杂交的奥秘。从19646月到1965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万多株稻穗,1966年发表杂交水稻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1971年,袁隆平团队把10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无私分送给全国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在全国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协作攻关下,袁隆平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从而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水平。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摘编自孟红《福稻济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成功培育的背景。
2022-07-2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全真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隆平(193097日~2021522日),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20世纪60年代初,他在试验田中发现天然杂交稻,决心不受权威束缚,致力于揭示水稻杂交的奥秘。从19646月到19657月,袁隆平逐穗检查了1.4万多株稻穗,1966年发表杂交水稻首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震动整个农业界和科技界。在国家科委支持下,1971年,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组把十多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无私分送给全国13个省市的20多个农业科研单位,并且集中力量进一步协作攻关。1976年,一整套杂交水稻技术形成,并开始大规模投入生产。1980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出口的第一项农业专利技术转让美国。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多年来,袁隆平培训了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在袁隆平的倡导和建议下,“杂交水稻外交”正成为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编自孟红《福稻济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隆平取得成就所反映的精神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时间事件成果
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1年“神舟”二号发射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2002年“神舟”三号发射重点进行的空间生命与空间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实验,获得了地面环境条件下无法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
2002年“神舟”四号发射飞船轨道舱在太空运动并顺利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获取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
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摘编自石磊主编《放飞神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纪事》

材料二: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符合新时代国情,在新的更高水平上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国际竞争中从跟随者到领跑者,实现兴国强国目标迈出的又一个坚实脚步。具体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十九大报告关键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次完成载人航天的飞行器和航天员。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2021-03-2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非高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法制史,对于知识产权问题,并非完全无动于衷。中国历朝法典曾通过法令限制使用某些特殊标志,但主要是与皇族和官府联系在一起的标记(诸如五爪的龙)。对于涉及民间工商业知识产权的纠纷,百姓主要求助于地方官,并非基于“父母官”指明这种仿制为非法,而是靠恳请其防止不公和欺诈。官府也往往以民事纠纷来看待此类案件。据宋代史书记载:“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摘编自安守廉《知识产权还是思想控制:对中国古代法的文化透视》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正式引入中国。1912年颁布的《奖励工艺品暂行章程》、1944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专利法》等文件推动着我国专利法律制度逐步走向成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7%,知识产权的范围逐渐扩大。目前,中国已参加了有关专利方面的国际公约,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摘绾自蒋志培《论知识产权的概念、历史发展及其法律保护的含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古代相比中国近现代知识产权保护发生的变化及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思想先驱们看到了中国与西夷之间军事实力的差距。他们粗略地将其归纳为三个方画,即“一战舰,二火器,三乃养兵、练兵之法”。而缩小差距的办法只能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循着这样的思路,洋务派身体力行,抓紧了对枪炮火器和西式舰船、水雷的研制。他们的这些主张和行为,不自觉地触及了科学技术这一国防建设中最为敏感的要素定程度上适应了世界军事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摘编自袁和平《洋务运动及其孕育的近代军事工业——写在江南造船厂建厂150周年》

材料二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和我国安全环境的相对改善,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在国民经济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毅然作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使我国国防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确保国防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为国防建设确立了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实行平战结合等重大方针原则,保证了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摘编自鲁杰《新中国国防建设的足迹(连载一)——描绘新中国国防宏伟蓝图的巨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派重视国防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叫国成立初期我国国防建设的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国国防建设的认识。
2021-01-3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发展阶段发展状况
19491955党和政府通过留学、院系调整等方式大力培养科技人才,科技队伍迅速成长。力求科学研究与人民的现实需求相结合,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由于我国科技基础十分薄弱,学习苏联的先进科技成为主要的科技发展策略。
19561965中苏关系恶化后,我国提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口号,强调科学技术要独立自主。克服困难,发展了电子学、计算机、原子能等新兴学科。196410月,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总体来看,这一阶段处于探索时期,科技政策缺乏稳定性。
19661977全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科技事业呈现出停滞状态,继续拉大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差距。但国防科研事业是唯一取得丰硕成果的领域,突破了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
19782001政府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大力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在其基础上学习模仿,进行“国产化”研发。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并重点建设批高等学校。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巨型计算机“银河1号”。
2002年至今反思“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的有效性,注重整合内外技术资源,谋求自主研发创新。以高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逐渐扭亏为盈。在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我国取得了一批空间探测方面重大创新成就。

——摘编自程磊《新中国70年科技创新发展: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两个阶段,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
2021-01-29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摘编自石磊主编《放飞神舟: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纪事》

材料二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符合新时代国情,在新的更高水平上提升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是在国际竞争中从跟随者到领跑者,实现兴国强国目标迈出的又一个坚实脚步。具体说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摘自《十九大报告关键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首次完成载人航天的飞行器和航天员。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意义。
2020-09-0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学考)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处境十分艰难,撮开经济形势,单说政治生态就恶劣异常,首先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敌视,再是后来与苏联的化友为敌,战争阴云常年笼平着中国大地。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讹诈,党中央果断决定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空中升腾的巨大蘑菇云,震撼了整个世界;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时,空中传来清晰的“东方红”乐曲,它是如此悦耳动听,整个中国都在聆听,整个世界也一定在静听。

——摘编自潘志华《中国科技走向辉煌》

材料二 新时期中国的科技有了长足进步,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共同推动所致。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发展战略上将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发展。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典型代表。一个国家如果能将自己的宇航员送入太空,不仅仅是国力的体现,而且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民众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神舟飞船”计划的成功,就如同20世纪60年代的“两弹一星”工程一样,引起全世界的注视,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而且它的经济效应将不断放大。

——摘编自冯留建《中国科技软实力的发展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行研制“两弹一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20世纪70年代与新时期我国发展航天技术的不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袁隆平(19302021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袁隆平却说:“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于是,他通过一点一点地观察、寻找、研究,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几十年来,他带领团队一次次刷新杂交稻亩产量。2020年,又实现了周年亩产3000斤的攻关目标。80年代以来,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造福全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的梦想,也是全中国人的梦想。袁隆平用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身体力行,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之崛起与创造,也是全世界、全人类之福。

——摘编自吴双江《袁隆平:初心依旧,梦想不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隆平研究推广杂交水稻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隆平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1-09-02更新 | 401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