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学士胡广等人编写了官学教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并将三大全刊赐天下。自此,三大全成为全国各类各级学校的核心教材。《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卷一五八记载:“(此萃)使天下之人,获睹经书之全,探见圣贤之蕴……使家不异政,国不异俗。”

——摘编自刘爱华《明清时期学校教材研究》

材料二   18775月,传教士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旨在为教会学校及洋务学堂编详用于课堂教学的文本资源。由此,正式诞生了中国近代编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组织,“教科书之名自是始于我国矣。”到1890年,据统计,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共出版、审定书籍图表98189册。其中,供给学校教学采用的教科书有数学类8种,科学类45种,历史类4种,地理类9种,道学类(包括哲学和宗教)19种,读本类1种,其他12种。

——摘编自吴洪成《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早期学校教科书》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使用的中小学教科书主要汲取了苏联经验、延安经验和民国经验。195012月,我国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从全国调入一批高水平人才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科书,开始实行中小学教科书国家统编制(又称“国定制”),即“一纲一本”教科书政策。199610月,根据需要,国家教委颁布了新的《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对“教材审定制”作出了详细安排及规定。

——摘编自卢德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政府编写官方教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编译教科书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教科书政策调整的因素。
2022-03-30更新 | 28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清学校,向沿明制”,国子监是清代最高的教育机构。雍正三年(1725年),设管理监事大臣作为国子监最高领导,直接向皇帝负责。学生分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察志、广业六堂。乾隆二年(1737年),增加水利、天宫、河渠、算法等教学内容。地方设府、州、县学,“各学教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皆设训导佐之”。乡镇地区设社学,招收乡村十二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子弟入学,学习优异者可考入各地方官学。1904,清政府颁布实行《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纵向分作七级:蒙养院、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大学党、分科大学等。横向分作三部分:普通学堂、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1905年,清政府废国子监,设学部取代以前代管教育的礼部,主管全国教育。1906年,省设提学使司,府州县设劝学所,作为地方教育机构,确立“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摘编自胡庆华《清朝学校教育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195110月,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颁布,奠定了我国学校教育的基础。1985年,国家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次年颁布义务教育法。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终身教育,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编自杨雅惠《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教育事业的特点及其意义。
2021-06-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5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