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科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后, 1985年,法国提出欧洲在高新技术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的“尤里卡”计划,同年,欧洲17国和欧洲共同体代表召开会议同意了该计划。“尤里卡计划”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其目标是开发生物医药、通讯、能源、环境、信息、激光、新材料、机器人和产品自动化以及交通等9个领域的竞争性技术,其中近75%的项目由企业承担。各国政府会对每个项目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但计划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自筹资金,总体而言,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比重约为1:2.5。此外,“尤里卡”计划对研究项目制定了严格标准,即每个项目至少有两个成员国的两个独立的合作伙伴共同申请,项目必须具有技术创新和商业化性质,项目须具备民用性质等。

——摘编自张换兆等《尤里卡计划的特点及对我国科技计划改革的启示》

材料二   80年代,在国内外形势的挤压下,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等科学家讨论商榷,形成了一份《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交中央,其中阐述了几个重点问题,如高科技事关国际上的国力竞争,要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发挥现有高技术骨干的作用,通过实践,培养人才,为下一个世纪的发展做好准备。19863月,国务院召集科学家对建议信讨论,认为这封信与国际上正在兴起的第三次科技浪潮完全合拍。经过半年讨论,国家最终批准“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纲要》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并实现高技术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10月,中央政治局拨款100亿,推动“863计划"的实施。

——摘编自金红梅《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合作:“863计划”制定过程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尤里卡”计划和中国“863计划"提出的背景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863计划”不同于欧洲“尤里卡”计划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个科技发展计划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2022-03-09更新 | 471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桂林、崇左、贺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发展对新动力的日益突出的需求,推动了蒸汽机的改进。瓦特在大学修理仪器期间,学校曾把一台旧式的纽可门蒸汽机交给他修理。他通过大量实验以及根据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布莱克提出的潜热、比热理论进行分析,自筹资金,租了间地下室,买了必要的设备,反复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在工人的帮助下,终于发明了与汽缸分离的冷凝器,解决了制造精密汽缸、活塞的工艺问题,发明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速器的双动作蒸汽机,制成了新的可实用的蒸汽机。

——摘编自李亚霖《论蒸汽机的发明对18世纪工业技术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1958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初任教师的袁隆平开始研究孟德尔一摩尔根遗传学、用其指导育种。1960年他开始研究水稻,19611962年在水稻的研究过程中他以自己获得的数据体会了孟德尔遗传学的正确性。他从前人的科学积累中得知杂交优势,得知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成功,得知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对杂交水稻的尝试。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多年研究,对先前文献有继承、有突破,长期艰苦努力后,到1973年得到提高产量的杂交水稻,很快得到推广。

——摘编自饶毅《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瓦特和袁隆平作为伟大科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瓦特改良蒸汽机和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瓦特和袁隆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似贡献。
2021-09-0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嘉种”的概念,《诗经》记载了选用良种的好处和一些已经育盛的优良品种,这一时期选种和育种的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熟期等。《管子》所记载的18种土壤中,每种土壤都有两种适于栽培的作物品种。汉代在选种上已经普遍采用田间穗选的方法,选择标准是植株高大或穗大强者,种子贮藏时注意干燥防虫。《齐民要术》所提出的选种标准还增加了品种的特性和遗传素质及适应性能,并对良种的繁育技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明代耿萌接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清代杨双山的“择种法”在理论和技术上相较前人有了更大的进步。

——摘编自郭文韬《中国古代的选种有种和良种繁育》

材料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起步较晚,但进步神速。50年代中后期,研究者们确立了水稻性状研究杂种优势的基本思路,并对实验范式达成了共识,为水稻杂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0年代,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用了四年时间通过对超过14000株水稻的观察比对,揭示了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并首冰提出了水稻三系杂交法的科学概念。此后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团队展开大协作,1976年中国开始与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与其它国家互通有无,攻克了诸多难关。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传统三系法由于不育系的稳定性,导致产生优秀组合的概率偏低,经过多年研究,更为优越的两系法育种诞生。此后二十多年里,中国超级稻有育种计划将常规选育、三系、两系选育与分子生物技术结合,取得了突出成就。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60多个国家成功试种或推广,中国成为世界上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输出国。

——摘编自李晏军《中国杂交水稻育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选种育种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杂交水稻选育技术发展进步的原因,并简述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19302021)在国内首开杂交水稻研究的先河,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他被全世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1984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这是国内外第一家杂交水稻的专业科研机构,国家计委拨款500万元。1987年,两系法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袁隆平带领新一代育种工作者展开了攻关行动。2000年,中国超越了日本和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先行者,率先迈进了超级稻时代!1999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平高科”)成立,隆平高科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建设面向市场的创新体系,在2018年进入到世界种业第七强。

如今,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国门,遍及五洲,除了在发展中国家扎根,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合作。“和我们合作的美国水稻技术公司每年付给研究中心技术转让费。”袁隆平自豪地说。

——摘编自《农民日报》《袁隆平——惠泽苍生的东方稻神》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袁隆平领导的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果的原因及该研究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慈云桂(19171990),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1948年,他毅然放弃公费留美的机会,加入清华教职员志愿进城工作团,配合地下党组织迎接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大连高等海军学校和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为培养我国第一批现代海军指挥员和通信专家做出了贡献。他主持研制的舰用雷达和声呐奠定了新中国雷达和水声事业的基础。1957年,正在苏联和东欧学习考察的慈云桂被选入中科院组织的计算机研制团队。以慈云桂为核心的团队先后在1958.1964.1977年,成功用国产零部件研制出我国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电子计算机(含模型机),为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火箭、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实验及首颗试验型广播通信卫星的发射和定位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1983年,慈云桂带领的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的“银河”亿次计算机系统通过国家鉴定,打破了西方大国在超高性能计算机上对我国的封锁。

——摘编自刘瑞挺、王志英《中国巨型机之父——慈云桂院士》


(1)根据材料,概括慈云桂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慈云桂做出这些贡献的原因。
2022-03-2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曾经一度出现过粮食紧缺的严重危机。那里地形复杂,远望去是一目平坦,但实际却是沟壑纵横;很多地方仍然采用原始的生产农具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而且缺少农业水利设施。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边区政府没有一个巩固的革命根据地,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活艰苦,粮食紧缺严重。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发展农业生产,开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等等,逐步解决了粮食紧缺的问题。

——据齐文娟《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生产问题研究》整理

材料二   1971年春,在湖南省委的领导下,成立了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2年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林科技座谈会上,杂交水稻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973年,袁隆平领导的科研小组终于试种籼型杂交水稻成……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全部增产20%以上。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推广,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豪迈地宣布: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中国政府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陕甘宁边区粮食紧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杂交水稻成功研制的原因?说明杂交水稻推广的意义?
2021-07-1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