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的春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1 . 1977年文艺著作大量出版,其中一本叫作《哥德巴赫猜想》,介绍数学家陈景润在困难的处境下刻苦钻研,使人民反思过去,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这件事(     
A.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B.弘扬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
C.助推了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D.推动了大量文艺作品的出现
2024-01-02更新 | 46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高考天津历史真题
2 . 1959年10月,故事片《五朵金花》《青春之歌》、中苏合拍片《风从东方来》等18部电影在全国大城市举办新片展览。在短短24天里,观众就达1.2亿人次,电影界也将1959年誉为“难忘的一九五九”。这些影片的放映(     
A.凸显了工业建设的成就B.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新貌
C.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D.表明中苏两国关系日益紧密
2023-03-2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1979年10月,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文艺发展的天地十分广阔,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还是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这一讲话(     
A.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B.说明文艺领域拨乱反正工作的完成
C.反映出文艺理论创新工作受到重视D.要求文艺工作者全面提升自我素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9 月《人民音乐》于北京创刊,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该刊以“音乐评论”为主,其中包括理论研究,音乐知识、活动、报道等内容。解放初期,音乐界围绕民族传统的“土唱法”和欧美技法的“洋唱法”展开争论。1956 年,文艺界积极贯彻“创造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这一思想任务,就民族传统唱法和西洋唱法的结合及发展展开讨论,最终达成“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的共识。除此之外,《人民音乐》频频发表文章,探讨“音乐与政治””生活与技巧”“内容与形式”“创作与批评”等关系,一些人认为生活经验在音乐创作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作曲家贺绿汀则指出体验生活“必须与具体业务相结合才能收效最大”。贺绿汀主张音乐是最需要技术锻炼的艺术,一些人则主张“当前音乐创作中政治水平不高是极其严重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试论音乐“革命化”和“民族化”"“群众化”的关系》,指导了新的艺术风向。20 世纪80年代,以“主旋律”为代表的官方艺术,以大众、流行艺术为代表的民众艺术,以“学院派”为代表的“精英艺术”三足鼎立,音乐界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摘编自张雯雯《人民音乐>与 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影响我国音乐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文艺与时代”展开论述。(要求: 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量水墨电影相继问世,其中最经典的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电影《山水情》,该片以中国传统水墨画为基调,讲述了老琴师与渔家少年间的师生之情。这一现象(     
A.表明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思想解放步伐
B.体现出对外开放激发了文艺创新活力
C.说明市场经济的繁荣决定了文艺风尚
D.得益于当时正确的社会主义文化方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东方红》是一首陕北民歌,该曲曾在开国大典上作为背景音乐,也曾伴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并多次被改编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视等作品,受到各地群众喜爱。2009 年,《东方红》入选中宣部推荐的 100 首爱国歌曲。该作品(     
A.体现了艺术性与革命性、人民性的结合
B.彰显了时代性与历史性、世界性的统一
C.诠释了“双百方针”的深刻内涵与意义
D.说明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不断发展
7 . 1978年,三类影片居于中国电影中心:一类是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影片,如《南昌起义》;第二类是对历史和现实进行反思的影片,如《人到中年》;第三类是响应时代潮流的探索片,如《小花》。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积极纠正“左”倾错误B.政治宽容度大大加强
C.贯彻改革开放政策D.科教文化全面发展
2022-09-29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56年下半年,我国文艺界一改以颂歌为主调的创作思路,形成了一个以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为代表的大胆面对现实,对官僚主义、意志衰退等消极因素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小说创作新潮。这一小说创作“新潮”的出现
A.反映了社会矛盾日益激化B.背离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C.是新文艺方针推动的结果D.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先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51年唐韵笙基于传统戏《假途灭虢》(取材于《左传·僖公五年》等),创编了新型京剧,将其更名为《唇亡齿寒》并组织进行义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据此可知(       
A.“双百”方针推动戏剧走向繁荣B.传统戏剧焕发活力成为社会潮流
C.戏剧作品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D.革命题材戏剧适应大众文化需求
10 . 百年昆曲昆曲发源于14世纪的苏州昆山,唱腔婉转细腻,被称为“水磨调”。历经600余年盛衰沉浮,流传至今。

材料一   清末民国以来,昆曲日渐衰微,几近消亡。1956417日,改编自清代传奇的的昆曲《十五贯》在北京首演,引发轰动,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赞赏,一时间“满城争说十五贯”,这一现象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第一,昆曲的改革可以推动全国其他剧种的改革。第二,《十五贯》是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了历史主义的要求。第三,《十五贯》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第四,《十五贯》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榜样。第五,《十五贯》的思想性很强,反对主观主义,也反对官僚主义。

——周恩来1956517日在关于《十五贯》的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个剧种的兴亡衰替,决不应该决定于一出戏,然而“十五贯”的演出,竟然使这句话有了根据,这就看出我们的戏曲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问题了。

——人民日报1956518日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1)明末清初,昆曲盛极一时,有“家家收拾起,处处不提防”之称(“收拾起”“不提防”为《千忠戮·惨睹》和《长生殿·弹词》两折昆曲唱词的首句)。昆曲有此盛况的原因有(________)(在答题卷上涂选)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士人阶层活跃   ③思想专制加强   ④江南文化兴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根据材料一,符合对昆曲《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一文化现象认识的是(________)(在答题卷上涂选)
①政策扶持   ②保留传统   ③与时俱进   ④民众参与   ⑤传承艰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材料二   1986年,上海昆剧团根据莎翁悲剧《麦克白》改编排演了昆曲《血手记》,这是昆曲首次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19878月《血手记》赴英国演出,一时间盛赞如潮。


(3)结合材料二,昆曲《血手记》的排演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不定项选择)
A.丰富了昆曲的表现形式   B.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迎合了西方的审美情趣   D.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4)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近年来,随着“戏曲进校园”等活动的推广,昆曲的受众群体日趋年轻化。从百年昆曲的兴衰沉浮来看,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