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实践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1956年1月,周恩来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这一报告( )
A.推动了“双百”方针的出台B.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建立
C.贯彻了中共八大的路线D.旨在建立人民民主专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史实结论
A1867年,马克思发表《资本论》,指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和动机,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确立了无产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
B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占46%,贷款修筑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1935年,美国成立工程振兴局。在1935—1943年间,该局雇佣了近330万人,共主办25万个工程项目,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项目刺激生产和消费,缓和了劳资矛盾
D1956年,毛泽东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有利于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A.AB.BC.CD.D
3 . 下表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三个阶段。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阶段时间内容
第一阶段1917~1949“新文学”研究阶段
第二阶段1950~1985“现代文学”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1985~“20世纪文学”研究阶段

A.第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革命文学”
B.第二阶段的文学题材较窄,工农兵文学是主流
C.第三阶段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
D.中国的文学研究主要服务于文学形式的创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以来,中国在政治上便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的国家体制。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思想上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近代中国在抵御外侮中又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性.总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也形成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

——摘编自陶文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从“现代化的迟到国”一跃成为“现代化的视觉中心”,建立起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的快速跨越,由1978年的第十一位跃井至2010年起的稳居第二位。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摘编自徐曼、何益忠《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国家治理特色”形成的历史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的重要举措。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