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人民教育的奠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指出:旧学制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人和农民的干部学校、各种补习班、训练班,在学校系统中没有应有的地位;初级学校修业6年并分为初小和高小的规定,使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女难以.受到完全的初等教育;技术学校没有一定的制度,不能适应培养国家建设人才的要求。为改正这些缺点,废除旧学制的弊端,维护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人民政府决定实行新学制。规定小学改行5年一贯制,技术学校被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中等教育分初、高两级,修业各3年;专业工农速成中心修业3至4年;中等专业学校修业2至4年;高等学校的学制多样化,大学和专门学校修业年限为3至5年,专科学校修业2至3年,专修科修业1至2年。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统。

——摘编自孙泽学《中国通史(当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学制改革的意义。
2 . 我国学校教育源远流长,是灿烂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侯国君在看准了士阶层的社会政治效益之后,在自家的后院里也开始招贤纳士办学……稷下学宫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转化的教育机构,由于它是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始终保持了养士、用士的政治特色……官办但又始终保持了尊重士人、采取私学的教育管理形式、容纳百家、不加干预的传统。战国二百六十年,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这和稷下学宫是分不开的。

——摘自李冬君《中国私学小史》

材料二   所谓大学者,非仅为多数学生按时授课,造成一毕业生之资格而已也,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研究者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有《月刊》以网罗各方面之学说,庶学者读之,而于专精之余,旁涉种种有关系之学理,庶有以祛其褊狭之意见,而且对于同校之教员及学生,皆有交换知识之机会,而不至于隔阖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引自蔡元培1918年《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三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精神。

——引自习近平2020年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办学形式角度指出稷下学宫使“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稷下学宫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并列举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北京创办的有利于增加“交换知识之机会”的三种报刊。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教育观对于学校教育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简述朱熹和毛泽东的教育观。
②受科举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重学风气。以徽商为例,指出在这种社会风气影响下所形成的传统,并列举两个能体现这一传统的徽派建筑名称。
2021-12-01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对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作出了具体规定,并将工农速成学校、业余学校、识字学校等正式纳入学校系统,形成工农速成教育、成人业余教育和正规教育三足鼎立之格局。其目的是
A.保证工农大众受教育的权利B.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行使中国人民办教育的主权D.建立中国教育法制法规体系
4 . 1951年7月,政务院规定学生每日体育、娱乐活动或生产劳动时间,除体育课及晨操或课间活动外,以一小时至一个半小时为原则。此规定旨在
A.广泛动员抗美援朝B.全面贯彻素质教育
C.配合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求D.迅速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
2021-11-19更新 | 25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四区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1951年,中央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将工农干部学校、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纳入学校系统中;教育部提出高小、初中毕业生除升学、就业外,尽可能进入各类艺徒学校、技术学校。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使教育
A.服务于生产建设需要B.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C.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D.实现工农群众全覆盖
2021高三下·福建·学业考试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类国、私立中小学和大学,转为公办学校,统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试制度。上述举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推动教育在全国的普及B.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C.回应教育现代化的诉求D.巩固近代教育发展的成果
2021-11-09更新 | 1049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福建历史高考真题
7 . 1956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明确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一切现代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使用简单的生产工具的技能”。这一指示
A.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B.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实现了人才培养方针的转变D.凸显了劳动教育的主导地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开展扫盲教育。国家为推进扫盲运动,编印了大量的农民识字课本,其中部分课本的目录统计大体如下:


——摘编自张鹏《1950年代上海郊区农村扫盲与农民思想文化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推进扫盲运动进行阐释。
9 . 1953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了《关于扫盲标准、学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这一规定
A.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深受苏联教育的影响
C.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D.有助于人口素质提高
2021-09-23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2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表

课程设置各级学校取消反动的训导制度,废除国民党“党义”等课程。高等学校陆续开设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等新课程。
工农教育党和各地政府大力发展工农教育,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班)等,采取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一批工农干部、产业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达到中等文化程度,其中一部分接受高等教育。
院系调整1951年底到1953年,教育部参照苏联的经验,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主要是将综合大学所属工科各院系合并为多科性工学院,新成立航空、钢铁、矿业、地质、石油、化工、林业等专门学院。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改革的目的和影响。
2021-09-13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