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20世纪的世界文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英国意识流小说《到灯塔去》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集中描述了拉姆齐一家人和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生活经历。其主旨是要在现代社会的混乱而无秩序的气氛中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的本质。与这一创作风格相似的作品是
A.《自由引导人民》B.《玩偶之家》C.《命运交响曲》D.《百年孤独》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心理学家指出:个体的经验意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不会静止不动;人的意识是由理性的自觉的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所构成。下列与此直接相关的文学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双城记》
C.《基督山伯爵》D.《墙上的斑点》
2021-06-04更新 | 19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考前热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贝克特创设的冷漠、离奇而混乱的世界里,一些人不得不无助地、痛苦地生活着,正如这两个流浪汉,只有乞讨祈求,靠缥缈的希望等待着,才能赖以生存下去。这反映出
A.浪漫主义文学的批判功能B.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
C.人们改造世界能力的下降D.对畸形的西方社会的反思
2021-05-26更新 | 213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爱伦堡发表了小说《解冻》第一部。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茹拉甫辽夫是苏联某工厂的厂长,他思想保守,没有人情味。为追求生产指标,他将工人盖宿舍的钱用来造车间,却最终因工棚倒塌造成死亡事故而被撒职。该作品一改斯大林时代粉饰歌颂的文学风格,将苏联社会生活的阴暗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并以“冰河”解冻为结尾影射个人崇拜的冬日已去,思想解放的春天已经到来。小说发表后引起了轰动,催生了一大批类似的作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解冻文学”潮……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后,“解冻文学”走向低潮。

——摘编自李华《赫鲁晓夫与苏联“解冻文学”潮流》等

材料二   1978年初卢新华发表了短篇小说《伤痕》。故事描写了一位年轻的红卫兵王晓华在极左思想影响下,坚决同自己的“叛徒”母亲断绝关系。九年后,当母亲的冤案平反,觉醒的王晓华去看望母亲,母亲却在几个小时前离开了人世。小说从侧面揭示了文革十年活劫在人们心灵刻下的难以弥合的伤痕,因此一发表就引起了共鸣。后来人们把70年代来80年代初要求清除文革恶果,并进一步探讨其历史根源的文学称为“伤痕文学”。此后,中国文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杨民《“解冻文学”与“伤痕文学”前后的中苏文艺政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解冻文学”潮流出现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解冻文学”与中国“伤痕文学”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形成原因。
2021-04-22更新 | 21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广东卷)0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57年,《终局》首演,其主要人物包括:坐在轮椅上、无法站立的哈姆,侍立一旁、跛足的仆人克劳夫,以及住在垃圾筒、双腿皆无的哈姆的双亲纳格和耐尔。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怀,却又彼此厌弃互相伤害。该戏剧旨在
A.注重真实再现生活细节B.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想象
C.表达对理性王国的失望D.展现精神危机下的孤独与无助
2021·广东·一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42年,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塑造了莫尔索这个把“我怎么都行”挂在嘴边,貌似对一切社会规范都显得无动于衷、置身事外,且言行离经叛道的典范性的“局外人”形象。该作品意在
A.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罪行B.唤起民众对当前社会变化的理性思考
C.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呈现人们对战后世界认识的悲观反应
2021-04-20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历史试题(广东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