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魏孝文帝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并强力推行,但只流通于京师洛阳一带;宣武帝铸“永平五铢”,京师及诸州镇也未能统一流通,民间交易必须用货币时,甚至出现“分截布帛,以济有无”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汉化改革阻碍货币流通B.经济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
C.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D.中原地区的民族矛盾尖锐
2 . 北魏孝文帝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措施
A.促进民族交融B.激化民族矛盾
C.加速北民南迁D.导致北魏分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改汉姓的基础上,孝文帝还划分了鲜卑人的姓氏等级,规定了八大贵姓。对于汉人中的世族,孝文帝也规定了四大贵姓。鲜卑八姓与汉人四姓拥有同样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高官清职由他们充任。这一措施
①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②淡化了鲜卑贵族的身份
③加速了北魏统一北方的进程   ④肯定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1-07-07更新 | 509次组卷 | 23卷引用:重庆市北碚区朝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内容之一是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受地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表明北魏政府推行的制度是
A.延续了井田制B.推行了均田制
C.废除了租调制D.实行了两税法
5 . 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仿照汉族社会的士族制度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费族定为第等的高门士族,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一举措
A.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B.奠定了唐盛世的经济基础
C.彻底消除了民族矛盾D.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盛…...谓之国语”,士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
A.加速民族交融进程B.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
C.中国文化重心南移D.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
2020-11-01更新 | 492次组卷 | 19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将土地的所有权全部给予农民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租役
C.接受国家土地的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D.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平均分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洛阳伽蓝记》成书于6世纪初,书中对北魏洛阳城的佛寺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有详细记载。其中说道:“自晋宋以来,号称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盛,人物殷阜。”这主要反映了(  )
A.魏晋时期战乱没有波及到洛阳城B.北朝经济繁荣吸引南方士族北迁
C.北魏学习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繁荣D.国家统一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2020-10-08更新 | 499次组卷 | 23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

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②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③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④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   

⑤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说明。
10 .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颁布了系列改革法令,如禁穿胡服,改穿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禁止人们说鲜卑语等。上述举措起到的积极作用是
①改变了鲜卑族旧有风俗习惯   ②缓解了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
③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④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