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神宗熙宁时,王安石为相,大加改革:科举考试中进士科不再考诗赋,改考论、策,其帖经、墨义,则改考大义(帖经专责记诵,大义是要说明义理,可以发抒意见的);别立新科明法,以待不能改业的士子;主张学校养士,所以整顿大学,立三舍之法,以学年和考试成绩递升,升至上舍生,可免发解及礼部考试,特赐取得做官资格。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

材料二变法为旧党所反对。他们的理由是:诗赋水平高低容易评判,策论弄虚作假也难知道,因此看卷子难了;以学问论,经义、策、论,似乎较诗、赋为有用,以实际论,则诗赋与策、论、经义,同为无用。他们主张科举继续以诗赋为主。

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所考内容非其所习,科举之人,是要反对的。于是至元祜年间回复旧法,而熙宁之法复废。但又有一班只习于新法的人,也要加以反对。于是折衷其间,分进士为诗赋、经义两科。南宋以后,遂成定制。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选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北宋科举改革受挫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王安石科举改革的意义。
2019高三下·江苏·专题练习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曾布是大文学家曾巩的弟弟,因上奏大讲“为政之本”而为王安石所器重。吕惠卿本是集贤殿里的一名校勘官,人微位卑,但因得到王安石的赏识而很快提拔升官。而这些王安石看重的支持者与助手,尽是后世声名狼藉之辈,绝大部分都被列进了官修正史《宋史》的奸臣册中。……相反,所谓保守派人物苏轼,实际上并非反对改革,只是不赞成王安石那样急功近利,因此就遭到了排斥和贬低。其实早在王安石尚未执掌大权之前,苏洵就写了一篇《辨奸论》来反对王安石“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

——摘编自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等

材料二   下表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改革。

名称主导者身份结果备注
商鞅变法商鞅左庶长成功遭车裂
孝文帝改革孝文帝皇帝成功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宰相失败遭罢官
戊戌变法光绪帝皇帝失败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你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的认识。
2019-03-26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年3月2019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

(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

(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反对新法的焦千之等5人罢撤,委派拥护新法的叶涛等6人为太学直讲。规定教师两人共讲一经,对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执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

(3)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太学生各选一经,随直讲学习,月一私试,岁一公试,成绩合格者方可递升舍次。其中,上舍生中特别优异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免去乡试、会试(礼部试),参加“释褐试”后直接补官。

(4)设立经义局编审经学教材。熙宁六年(1073),朝廷设立了经义局,着手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训解,编辑出版《三经新义》。上述各项措施的先后付诸实施,使北宋的官学为之一振。熙宁七年(1074),诏赐朝集院的房舍50楹于太学,以拓广太学,从而使太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4 . 王安石变法以人才为本。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臣以谓方今在位人才之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

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于是改法,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占治《易》《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每试四场,初大经,次兼经,大义凡十道,后改《论语》《孟子》义各三道。次论一首,次策三道,礼部试即增二道。……又立新科明法,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桉,所以待诸科之不能业进士者。未几,选人、任子,亦试律令出官。

——《宋史·选举志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在位人才”不足的表现极其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解决“在位人才”不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效果。
5 . “惠遍农无乏,均输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色饕”该诗赞扬的是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戊戌变法
6 . 历史A.[选修1——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乇底。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
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1641年12月1日递呈国王)
材料二: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人民享有报复他们原来的自由权利,并通过建立他们认为合适的新立法机关以谋求他们的安全和保障,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的委托相抵触时,人民仍然享有最高的权利来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
——洛克《政府论》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张,并指出其实质。
(2)材料二是如何说明“立法者”与“人民”之间关系的?这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什么主张?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柳治徵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2019-01-30更新 | 6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文综历史卷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与太祖朝相比,人数大增。此后历次进士科录取人数均达数百人,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更高达987人,创有科举以来的最高数额。在宋朝科举考试中,寒庶之族开始受到真正的重视,科举及第的也越来越多。两宋时期取士范围的扩大,还表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延伸,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工商之士也被允许参加科举考试。太宗即位后,即开始着力提高及第士人的社会地位,在帝王的倡导下,朝廷自上而下皆厚待及第士人,由此也使得科举入仕的文臣的地位渐趋隆盛,宋朝的以文治国之策得到彻底贯彻。科举考试中的相关条令基本趋于完善,唐朝科举制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均予以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朝廷制定的严格的考试法令,这对于阻绝权贵之门的弄虚作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自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始,殿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已开始涉及到某些现实问题,殿试内容的这一变化非常明显地反映出宋朝最高统治者希望于科场中选拔真正的治国之臣的愿望。

——摘编自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举制度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考试改革的意义。
2017-02-24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17周周测文综历史试卷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冯道(882—954年),寒门穷儒,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相十二君,且“累朝不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面对盛怒之下的后唐庄宗,冯道晓之以理,从容解救大将郭崇韬,朝臣“重其胆量”;又劝谏唐明宗居安思危,爱惜民力,并诵《伤田家诗》,明宗录以自讽。契丹入汴,冯道回答契丹主的“天下百姓,如何可救”时说:“佛再出救不得,唯皇帝救得。”冯道以当时“诸经舛缪”,委托学官田敏等将西京郑覃刊刻的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后进赖之”。

——摘编自路育松《从对冯道的评价看宋代气节观念的嬗变》

材料二   北宋初年,冯道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总体上是褒大于贬。北宋中期,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塑造出“不知廉耻”的冯道形象。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对冯道的评价与欧阳修一脉相承,批评力度有所加深;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继承、发展了欧阳修、司马光的观点。南宋时期,《新五代史》取代《旧五代史》的官学地位后,《旧五代史》散佚。《新五代史》《资治通鉴》长期占据传播主渠道,成为人们了解冯道的主要来源,冯道形象的妖魔化程度不断加深。

——摘自张明华《论冯道“不知廉耻”历史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道的主要作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道形象被妖魔化的原因。

2017-09-0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武汉市蔡甸区汉阳一中2017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9 . 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折射出时代要求和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后动议神宗改贡举制度,神宗深知贡举之弊,且本人笃意经学,加之认为诗赋取士使西北人才选出过少,还下诏令众大臣议论科举改制一事,此提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如直史馆苏轼在上奏中说:“得人之道,在于知人……其选举有道,柯必由李乎?……自唐至今,以诗斌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度之?”
王安石力主改制,在上表中陈迷了自己的观点:“今人才乏少.且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若谓此科当多得人,自缘仕进别无他路,其间不容无贤能!若谓科举法已善,则未也。今以少壮时,正当购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斌及其入官,士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放坏人才,致不如古。”
——脱脱等《宋史·选举一)(卷一百五十五)
(1)根据材料,指出苏轼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简要概括二者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其目的是什么?
2016-11-27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河南省鹤壁市高级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