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某校高一史学社同学展开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搜集了商鞅、王安石和张居正三位人物的资料,他们的学习主题最有可能是
A.“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B.改革家都内蕴舍身赴死的浩然正气
C.中国近代改革与民众的思想启蒙D.改革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居正,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间担任内阁首辅,曾上奏《辛未会试程策》,阐述他的治国思想,成为其日后在万历年间改革的蓝本。他主张国家治理“随时制宜”,强调为国立政,首要在于“安民”。他既主张皇帝必须重新树立朝廷的权威与君主之威,又强调严厉整肃群臣的贪腐怠政。他主张官员的任用或罢免、奖赏与惩罚,应重视其实才与政绩,不为资历资格所限。对于边患侵扰问题,他提出了加强武备、整顿边防、奖励军功、转弱为强的战略。在张居正着手改革的时代,清除官场积弊,官员怠政、腐败等问题得到改善,使得万历年间的政府行政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破格启用大批人才,解决了明朝选拔官员的负面危害,改革卓有成效,促进了“万历中兴”形成。

——摘编自李天石《张居正行政伦理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的治国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的治国思想。
3 . 明朝嘉靖时期,实行“一条鞭法”,以银纳税。最开始在南直隶和江浙试行,较为顺利,而后在北方推广,却出现了官员和农民共同抵制的现象。能够保障此政策有效合理施行的方法是
A.建立统一的税收法律体系B.根据南北经济差异调整政策
C.派遣宦官镇压北方的官民D.宣传纲常名教加强思想教育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中叶以来,吏治败坏,考察官吏的制度流于形式。张居正认为“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于万历元年(1573年)推出了“考成法”。其一是六部和都察院要把所属官员应办之事,规定出完成期限,然后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一本由部、院留做底簿,一本送六科,一本送内阁。其二是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底簿登记,对所属官员承办之事,逐月检查;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亦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欺隐事例进行惩处。这样,月有考,岁有稽,内阁总其成。“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中央政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为他推行各项改革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南炳文、汤钢《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居正“考成法”的历史作用。
2021-10-18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6世纪明朝的赋税改革体现出“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化”的特点。对这一特点认识正确的是
A.“赋役合一”的具体办是摊丁入亩B.“按亩计税”的基础是政府推行均田制
C.“用银交纳”的方式适应了货币白银化D.“手续简化”的具体表现是纳庸代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代一条鞭法将赋役对象侧重于田地而疏于丁户,又以银代役。农民在交纳赋税后可以比较容易地离开土地,去从事各种行业的生产活动;工商业者则因无田而免役。这反映出明朝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减轻了人民生活负担
C.白银成为主要的货币D.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7 . “求变”、“求新”是中国历史的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下列关于北宋范仲淹、王安石,明朝张居正变法相同背景的描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政治腐败   ②财政困难   ③农民起义   ④生产关系剧烈变动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2018-03-14更新 | 1088次组卷 | 38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从1550年到1645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000吨。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赋役合一,用银交纳,白银成为普遍通用的法定货币。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明朝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C.突破了朝贡贸易体系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最早对江南地区官田税赋进行改革的是周忱。明宣德五年九月,大学士杨荣推荐周忱以户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从解决税粮在征收、贮藏、运输中的一系列问题着手,针对粮长在征收田赋时常私造大斛,大斗进,小斗出,他“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并设《纲运文薄》登记支拨起运数目,《纲运文薄》开列运输途中的应开支项目,以备核查,遇止了税粮在贮藏、运输过程中粮长自盗行为的发生。当时,在税粮被征收时,势豪大户只供正额,不交加耗,结果耗米全部由普通百姓交纳。周忱于宣德八年奏行《加耗折征例》:田赋征收的耗米须依据上一年耗米支出的盈亏数额来确定,每年多寡不一,“每正粮一石,收平米一石七斗”。严格地说,“平米法”并不是对当时官田赋税畸重现象进行改革,仅仅是对田赋加耗做适当调整,对加耗的改革实际上是明中叶田赋制度改革的前奏。

——摘编自董郁奎《试论明中叶的财政危机与浙江的赋税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周忱田赋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周忱田赋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