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摘编自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摘编自《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摘编自列宁《关于纪念日》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抄录材料原文)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反映的问题。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后的俄国在经济、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颁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证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实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给农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给的长期国债券,而农民则必须交纳49年的赎地费给政府。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

——《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2)有学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的”。根据材料二,指出这种说法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做法对俄国发展的消极影响。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他们还希望获得绝对的自由,并完全占有贵族的土地。……只有采取强制和严厉手段,才能使农民相信地主的要求是合法的。

——《1862年沙皇政府第三厅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解决农民与土地问题上所持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农民未能正确理解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利”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017-07-0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4 . 19世纪中期的日本、中国、俄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明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了。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888-1894年日本工厂数量及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体制,然后是皮毛。”

(1)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

(2)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大陆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二,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中国变的“皮毛”是指什么。而日本先变的是“体制”,指出明治维新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4)三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5 .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俄历1861年)3月5日,一个伟大的日子。解放宣言!我在中午前拿到了一份。阅读这份珍贵的法案时,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喜悦。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

所有的路口都贴有长官发布的告示,人们聚集在它周围,一个人大声念,其他人静静听。……一个伙计一边念着声明,发现有个地方说,庄园农奴对他们的主人还要承担两年的义务,愤怒地大叫:“让这个文件见鬼去吧!两年?我绝不干!”其他人都默不作声。

——丹尼斯·舍曼等著《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的统计数据表

年份棉花加工(吨)冶铁(吨)
1861年30951327610
1891年171994992210

(1)概括材料一中对“解放宣言”的两种不同态度并分析其原因。

(2)有人对材料一中“在俄罗斯几千年的历史中,很少有文件能和它媲美”的观点提出质疑。请阐述其理由。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材料一有何关联?

6 .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交纳赎金。很多失霉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钱。……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二   农奴解放使得俄国向资本主义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些贵族和具有进取心的农民开始尝试现代化农业,种植新的作物,还有更多农民发现离开村社来到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谋生会更为容易。……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俄国的农产品产量有了极大提升……在1880年至1914年间的大部分时候,俄国都是最大的食品出口国。

——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1《世界大历史:1799-1900》


(1)根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改革措施令农民失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

7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述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材料二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解放宣言》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解放农奴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致于其他一系列改革证明是不可避免的……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概括材料一、二对1861年改革结果的看法,并据此归纳历史认识(或历史阐释)的特点。

2017-06-1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了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显露疾病的症状。

——摘编【美】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这样写道:“对俄国来说,亚历山大二世属于一种新型的改革者,他像是两面神亚奴斯,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的原因。

(2)结合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简要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一张脸孔望着未来,一张脸孔望着过去”的含义。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这一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10 . 世界人口,是指世界(地球)上在某一时刻的人口总和。阅读下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表以哪一年作为古代和近代的分界线?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2)18—19世纪英、美、俄三国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是如何解决所需要的劳动力问题?
(3)分析1950年代以来世界处于人口爆炸时期的原因。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开始减缓,这得益于什么政策的实施?
2016-11-27更新 | 6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广东省惠州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