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经济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一中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   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革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影响。

材料三   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单位:%)


——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2020-10-19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性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农村改革很快进入实施阶段。1982年全国大部分农村就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经营形式。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宏观调控乏力,农村经济受到市场的巨大冲击,使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并未取得成效,反而陷入了危机之中。

2001年中央召开了农村工作会,首次提出了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接着国家在全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使长期不能解决的农民负担问题得以解决。

2007年粮食总产量在持续3年增产的情况又获丰收,达到50150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89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至43.11%。全国绝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中央财政在2005年对农业的投入达到3000亿元的情况下,2006年的农业支出3400亿元,增长1313%;2007年的农业支出4000亿元,增长17.16%;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支出更是达到5600亿元,增长40%

——摘编罗树仁的《农村改革三十年评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农村改革的意义。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2019-10-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九江市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所谓重要战略机遇期,主要是指由一国内外部各种因素综合形成的、能为该国提供实现某一特定战略目标所必需的重大机遇,并对该国发展产生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影响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

——摘自2019522日人民日报《认识把握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应重视战略机遇期这一宏大命题,以长时段的眼光从近代史发展轨迹中,总结能够为当今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的规律。30年大致可以看做是一个战略机遇期,一个国家如果能充分把握战略机遇期,制定合适的政策,就一定会获得巨大发展,反之,则有可能落后于世界。

——摘编自张海鹏《关于鸦片战争以来战略机遇问题的讲话》


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对中国成功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进行评述。(要求:任选一个时期,表述成文,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了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小说塑造了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经历十年动乱后,某重型机器厂生产停顿,人心混乱,成了一个烂摊子,乔光朴受命于危难之际,立下军令状当了厂长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生产秩序和奖惩制度,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公精神,很快改变了全厂的涣散状态,扭转了生产被动局面。这是最早的一篇自觉地“写四化,写四化的阻力,写克服阻力的斗争”的文学作品。

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读者来信纷沓而至,甚至有工人买一本《人民文学》送给自己单位的厂长,希望厂长像乔光朴那样领导工人干“四化”。对于这篇小说也有不同的声音,《天津日报》在1979910月间发表了四组整版的评论文章,以“争鸣”的形式对乔光朴的用人和专抓生产等改革措施进行批判、质疑。更多的是对小说的肯定,1979年《文汇报》就此评论:“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乔光朴。四个现代化不是谈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小说的成就也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首肯。“欢迎乔厂长上任”“希望乔厂长从作品中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呼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发表后的出现的反响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结论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社会通过改革不断进步,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王安石关于变法改制的全部构想,可以说都是合乎时势之发展趋向,应乎民众解除患苦的迫切需求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司马光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王安石推行新法具有怎样的精神?并评述王安石变法的得失。

(2)阅读材料,完成下表。

俄国农奴制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相同点

依据

时代相同

都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性质相同

结果相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节选)


(3)上述材料中,邓小平阐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哪些内容?结合所学,说明南方谈话发表的重大意义。
2020-05-0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遏制政策”。联邦德国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对外政策,拒不承认战后欧洲边界,也拒不承认民主德国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坚持不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除苏联外)建立外交关系。进入60年代,这种政策大大限制了它的外交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勃兰特主张改变联邦德国同东部邻国的关系,先承认现状,通过“和平方式”,对民主德国以及苏联和东欧各国进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扩张,为最后“重新统一德国”逐步制造条件。1969年勃兰特当选为联邦德国总理,推行新东方政策。勃兰特与苏联和波兰签订了条约,保证互不侵犯,承认欧洲各国现有的边界。通过外交努力,促使英、美、法、苏签署西柏林协定,解决了东西方在柏林问题上的对峙。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及民主德国的关系发展迅速,并进入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活动余地迅速扩大,两德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为统一注入了新的生机。1971年勃兰特访问波兰,在犹太人纪念碑前双膝下跪,被誉为“欧洲约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时人评价“勃兰特跪下,德国站起来”。

——摘编自刘佃云《勃兰特的“新东方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兰特推行“新东方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