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
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
2016-12-1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湖南益阳箴言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2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895年之前,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宪法问题的是郑观应,1895年,他将“开国会,定宪法”作为救国的主要方略提出,并在诗中鼓吹:“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散”。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六书中又提出“开国会”、“定宪法”、开“制度局”的建议。君主立宪的思想于此初步完形,但因戊戌政变而暂时中断。
20世纪初,宪政思想的传播一改戊戌政变后的低迷状态,骤然风行鼓荡,尤其是1905年立宪的日本击败专制的俄国后,不但士绅及报刊大力鼓吹,清廷大员魏光焘、岑春煊、端方、孙宝琦等也顺时而动,纷纷上奏立宪。8位总督中有5位奏请立宪,军机大臣中则获满汉军机中地位最显要的奕劻、瞿鸿机的赞同。宪政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思潮之一。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末宪政思潮兴起和流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运动的特点。
3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害民智为第一要义,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权者生于智者也,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有六七分之智,即有六七分之权,有十分之智,即有十分之权。……凡国必风气已开,文学已盛,民智已成,乃可设议院,今日而开议院,取乱之道也。
——摘编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等
材料二 余之从事革命,以为中国非民主不可。其理由有三:既知民为邦本,则一国以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在之余地,此自学理言之者也;满洲之人入据中国,使中国民族处于被征服之地位,国亡之痛,二百六十余年如一日,故君主立宪在他国君民无甚深之恶感者,独或可暂安于一时,在中国则必不能行,此自历史事实而言之者也;中国历史上之革命,其混乱时间所以延长者,皆由人各欲帝制自为,遂相争相夺不已,行民主之制,则争端自绝,此自将来建设而言之者也。有此三者,故余之民权主义,第一决定者民主。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1)根据材料一、二,在实现民权的前提和步骤问题上,梁启超和孙中山的看法有何不同?
(2)用四字概括材料一中梁启超的的主要观点。应如何评论这一观点?
2011-06-01更新 | 7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西省吉安市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