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南北议和期间,伍廷芳首倡清帝退位,由君宪主义者改为服膺共和政体。他强调:“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受近代西方教育和国家观念的影响,伍廷芳认为清廷覆亡之因在于“不知变通”,“不知时事变迁,昧于中外情形”,故“国民反正,非有其他,以清廷失纲,势难补救,割地赔款,贻累吾民,格杀勿论之谕,无异与民宣战,非民弃清室,实由清室执政之自绝其民也”。民国并非一人一族,“可得而私有之”,所以民国取代清朝,犹如公司股东调换不善经营的管理者一样,更易执政者,“改良其政治”,而非“易国”。

——摘编自李忠兴《从君宪到共和——论伍廷芳的政治制度思想》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决意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蔡锷在“多方设法,冀挽狂澜,卒归无效”后,义无反顾地走上反袁之路。他返回云南后,发起护国运动,号召全国一切反袁力量,共同行动,强调“地无分南北,省无论甲乙,同此领土,同是国民”,但能“倒袁救国”,“便当引为同志”。当袁世凯被迫放弃帝制和仍以“本大总统”之名发号施令时,蔡锷认为袁世凯“为背叛民国之罪人,当然丧失元首之资格”,要求其辞职,并接受法律制裁。粉碎袁世凯独裁统治后,蔡锷还主张尊用民元约法和召集国会,“以定民治”。蔡锷的反复辟思想体现了其对君主专制的坚决否定和对民主共和制度的不懈追求。

——摘编自邓江祁《蔡锷反复辟思想论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伍廷芳支持民主共和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维护民主共和制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021-12-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治家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得到地方实力派的广泛响应。梁启超第一次提出“联省自治”的概念,策动者是熊希龄,湖南督军谭延阊第一个响应。1920年7月22日,谭延闿发表“还政于民”“湘人自治”的通电,表示要“顺应民情”,实行民治,“采民选省长制,以维湘局”。而后谭延闿又发表通电,提出联省自治,比一省自治提高了一步。1922年1月《湖南省宪法》公布,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两广、浙江和奉天等省地方军阀响应。一些知识分子,胡适、章太炎、张东荪等人也支持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孙中山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晚年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皆抱持敌视的态度。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联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效仿美国联邦制,通过各省先行立宪,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一种政治理想然而这一理念被地方军阀作为对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种口实,军阀根本没有先行立宪进而给予人民民主的意思,最终联省自治归于失败。
——摘编自《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初期“联省自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省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河南河北山西省高三高考前质监02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