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
①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关系
②从背景看交战各国都是非正义的
③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④“一战”的爆发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18-04-24更新 | 38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巨鹿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英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对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英国女性就业增长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材料二   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有人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19世纪70年代后,妇女选举权问题在英国导致了一场持久的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各种妇女选举权运动组织不断涌现,运动也从温和走向激进,并在一战前达到高潮。……《1918年人民代表法》最终出台。根据这部法案,英国的选民人数增长3倍,从战前的770多万增加到2140多万,其中女性选民840万。

——摘编自薛永生《论一战与英国妇女选举权的实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情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背景。
3 . 1917年有一则启事说:“每个自由之子,快来吧!把话传过去,我们就要来了。拿起你的枪,亮给德国佬看,扬起旗帜吧,我们从来不畏艰难。我们不会回头,直到战争终了。”这个启事的背景是
A.俄国发生大革命,共产党号召群众革命
B.奥地利政局改变,号召人民抵抗德国
C.英国决心参战,开始与德、奥等国作战
D.美国宣布参战,要招募人民从军入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2018-01-24更新 | 415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练习(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德国以军事上的必要为借口,蔑视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破坏了比利时的永久中立;英国等国同样破坏了国际法规定的海域的中立。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扩大它的战时禁制品名单,以阻止中立国货物运往德国。德国方面则无限制实施潜艇战政策。潜艇在水下航行不能够押送其所捕获的船舶和船上战俘,只有将敌船击沉。这种潜艇作战“使传统的战时国际法有穷尽应付之苦”。第一次世界大战趋于全面化,它将战争只是政府间的一种争夺的原则破坏无余。交战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仅受到海运限制的影响,而且空袭越来越多地针对居民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法虽有一些关于陆战和海战的规定,但对于空战法规确实一片空白。人们意识到为了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必须建立国际组织和完善国际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成立,《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争端在提交某种程序解决之前不得诉诸战争。1928年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之工具”。但是,这些努力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编自张加犁《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传统国际法的挑战,指出国际社会的应对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社会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在欧洲各国,战争爆发之初,一般市民以狂热的态度欢迎它的到来,这是人所共知的。对他们来说,战争脱离了平凡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兴奋和刺激,为国家而战被认为是崇高的理想……无论对英国人、法国人还是对德国人来说,战争就是保卫和强化国家,在当时没有比这更好的思想观念了……在为一阶段,战争的经济成本尚未得到重视,强调的只是政治心理上的价值。在1914年夏季,大部分人把战争当作短期现象考虑,没有想到它将可能从根本上变革各国的社会和国际的秩序。
与当初的期待相违,战争经过数个月不但没有终结,反而又持续了一年、两年,由此开始了超越以往的对战争的意义和目标的认真的探讨。
1915—1916年的欧洲战争在军事上没有明显的进展,陷入了所谓的“堑壕战”。两个阵营的士兵挖堑壕,时常发动进攻,仅能前进数米,或继续后退……人们甚至怀疑这与国家的生存有什么关联。战争已不像当初人们相信的那样,是为了正义的高尚的战争,为国家流血是壮美的行为;其看法变为,战争是丑陋的、无意义的行为,无论是对死去的人还是对国家都带不来丝毫的价值和利益……
(摘自《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两年后欧洲各国一般市民对战争看法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你认为还应该从哪一角度分析战争的性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 910 944
100
28 302 403
100
5 299 517
100
1914
105 207 580
108.5
16 696 945
58.9
4 951 471
93.4
1917
51 989 185
53.6
——
——
2 309 160
43.6
1918
49 890 293
51.5
——
——
1 568 853
29.6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作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2019-01-30更新 | 1631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9月,斯大林就向丘吉尔提出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德国实施战略夹击的要求,对于苏联的建议,英国的回应只是派出小部队对欧洲大陆实施偷袭骚扰。1942年6月,苏美和苏英发表联合公报,达成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共识,但英国在备忘录中对承担的义务作了一些保留。1943年5月,英美华盛顿会议,决定于1944年5月在欧洲大陆实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1944年6月6日早6时以英美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约17万人,抢滩登陆诺曼底,此后,288万盟国大军涌入法国,势如破竹成功开辟了欧洲大陆的第二战场。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从日军偷袭珍珠港到巴黎陷落、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任何一次战斗的意义能够与诺曼底登陆相媲美。”

——《诺曼底登陆的胜利抹去了敦克尔克的耻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英国在1943年夏以前没能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看待美国史学家萨姆尔·纽兰德对诺曼底登陆战役的评价?请说明理由。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

——(美)P.R.帕尔默、乔尔·科尔顿、劳埃德·克雷默《近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依据材料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
(2)结合所学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和平思想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