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三场战争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清末民初发生的三场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材料一   战争对谭嗣同来说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灾难,更是他个人思想的转折点。他因此对西方文化认识完全改观。……他也不再认为圣人之道是中国独有并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而是承认了西方的伦常也反映了圣人之道。……而1896年成书的《仁学》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谭嗣同强烈的批判思想和抗议精神。

——李玥《从保守到激进——论XX战争后谭嗣同政治思想的转变》

材料二   当初次之失败也(指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指义和团运动期间孙中山领导的惠州起义)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三   根据江西的一则新闻报道,“近日发生一种谣言,谓吾国受欧洲奥塞战争之影响,银行团业已停止借款,前借之款亦在索还,吾国金融将来必有恐慌,九江国民银行归于倒闭云云。此种谣言一起,人民不知所措。日昨竟有数十人各持钞票,向九江民国银行纷纷兑换,道路为塞”。

——《欧战影响于各省》,《申报》1914816

材料四   据史料记载,19121919年,全国共设厂472个,资本额高达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厂59个,几年时间民族工业的资本总额就超过过去的50倍。尤其是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迅猛发展,18951919年,全国共有纱厂18家,平均每年设厂1.1家。19141918年间,共设厂50家,平均每年5.5家,设厂数量为过去十几年的2.8倍。面粉厂由1911年的2家增加到1915年的46家。

——高思超《有关中国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分析》

材料五

1915.1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1917中国向德、奥宣战,并派十几万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
1915.9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9.5.4五四运动,由北京开始,迅速向全国发展,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15.10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1919.5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1)以上材料中的历史事件主要与哪三场战争有关联?
(2)根据后三段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这场战争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3)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三场战争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2-04-16更新 | 217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1917年8月,中国政府对德、奥宣战前,一战华工被定义为附属于招募国家的契约性质的劳力;宣战后,被定义为中国派往协约国的“参战代表”;一战结束,中国获得战胜国身份后,一战华工被认为是国家的“功臣”。一战华工角色的变化反映出(     
A.历史研究有助历史记忆修复B.历史事实具有不确定性
C.文字记载决定历史客观存在D.时局变化影响历史解释
3 . 余世存《一个人的世界史》记载,一战期间,德国参谋总长法尔肯海因将军主张集中攻击法国,但他并不认为大规模突破是必要的。他打算选择一个在情感上奉为神圣的地区“使法国把血流尽”,“为了守住这个地区,法国将不得不投入他们所有的每一个人”。结果,战争的结果事与愿违。这场战役是
A.凡尔登战役B.日德兰海战C.索姆河战役D.马恩河战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新全球史》记载:“1914年8月的最初几个星期,2000万青年穿上军装,扛起步枪,开赴前线。他们中的许多人期待能够迅速升职,快快回家。一些人梦想荣耀,他们相信‘上帝和我们在一起’。”“他们”认为这场战争
A.是民族解放战争B.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C.是长期的阵地战D.德国必将取得胜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而动,于8月初出兵青岛海域,监视德军动向。德国托美国转达其无意对日作战,北洋军阀政府于8月6日宣告中立。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军撤出,并将全部胶州租借地无条件转交给日本。8月23日,日本正式对德宣战,着手封锁和进攻胶州湾。9月初在山东龙口登陆后,迅速占领潍县、济南车站,控制胶济铁路全线。9月底日军主力全力进攻青岛,英军协同作战。11月10日,德国守军投降,日本正式占领青岛。据记载,战后的青岛“人则疮痍,屋则焚毁,船坞沉没,港湾堵塞”,民族工商业一蹶不振,直至1922年底青岛被中国政府收回时尚未完全恢复。

——摘编自周荃、李厚基《谈一九一四日德青岛之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岛之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青岛之战对中国的影响。
6 . 《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民族经济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B.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C.美日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D.欧洲列强不屑于对华再进行输出资本和商品
2019-08-09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五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第四周历史试题
7 . “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下列与罗曼·罗兰这一记载相符的是(        
A.“一战”B.中东战争C.科索沃战争D.海湾战争
2018-04-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锦泽技工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