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材料   一战后,《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严苛制裁限制了欧洲均势的恢复与发展。因此,修正凡尔赛和约很快成为战后诸大国的共同诉求。1925年,洛迦诺会议召开。英、美试图通过对德国的援助与扶植将德国纳入新的欧洲体系,并且通过对法国的施压,迫使法国接受英、美主导、重塑均势的事实。1926年,德国加入国联,英、美完成了对凡尔赛体系的初步修正。为了补偿法国的损失与缓解欧洲矛盾,英、美利用西方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与仇恨,将欧洲矛盾统一引向东方。但这一政策却成为了德国崛起的保护伞,造成了德国实力的恶性膨胀,以至于希特勒上台后(1933年一1939年),其推行的战时经济政策迅速恢复了德国国民经济,与英、法、美迟钝的经济复苏进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摘编自严展宇《均势为什么失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诸大国修正凡尔赛和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试图回归欧洲均势的做法所产生的影响。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在进攻波兰的战争中,德国使用内击战战略,以每大30—50公里的速度实施钳形究去围歼破军,波军伤亡20万,被俘42万。9月27日攻陷华沙,波兰被迫停止抵扰。德国攻陷波兰后,一面作出和平姿态,一面将主力调往西线,伺机进政西欧国家。英法虽然向德宣战,实际上是宣而不战,从宣战日起到1940年5月德国进攻西欧前,双方在法德边境集结大量军队互相对峙,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的战斗。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网史纲》

材料二   雅尔塔会议就波兰政府问题展开激烈争论。罗斯福提议另起炉灶,组织新的政府;在古尔极力为流亡政府辩护,争取让它在新政府中占据更多的份额;苏联则力主以临时政府为核心,吸收部分流亡政府的成员。最后苏联的主张占了上风。西方国家在不能控制波兰政府的情况下,力图限制其疆界西移的幅度,只同意以奥德河为其西界,但苏联坚持要进一步西移到奥德一西尼斯河一线,取得成功。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波兰在二战前、后期面临的不同国际局势。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英法筇西方国家对波兰采取不同政策的结果。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34年6月《东方公约》草案提出后,法、苏两国为正式缔结公约积极开展活动。苏联分别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派代表访问苏联,三国都表示愿意参加拟议中的公约。同时,巴尔都(法国外长)访问了英国、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说服它们支持或参加《东方公约》。英国起先态度冷淡,后来在保留条件的前提下同意给予支持,捷克斯洛伐克则积极支持。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42年元旦,美、苏、英、法、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街首签,其余22个国家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顺序依次排列,就是最好的历史证明。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签署《东方公约》和《联合国家宣言》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方公约》和《联合国家宣言》签订的不同之处。
2019-05-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四川省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年2月,蒋介石访问印度,他希望印英当局允许印度取得自治领先地位,并保证其战后独立;希望国大党暂缓提出独立要求,放弃不合作政策。由于英印双方立场严重对立,蒋介石此行未能取得成果。8月,国大党号召民众展开不服从运动。印英当局随即逮捕了甘地等国大党领袖。蒋介石急电罗斯福,希望美国出面干预印度局势,同时蒋会见英国驻华大使,希望能和平解决。开罗会议时,中方在提案中曾主张“中、美、英、苏联合发表宣言,保证印度于战后立即获得自治领先地位,若干年后获得独立”,但开罗会议未能接受中方的主张。在战后终结殖民地制度,是中国社会舆论的主流意见,也是国民政府在战时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坚持……影响了盟国战后对殖民地的处置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英印事务上的策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介入英印事务产生的历史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一战后战争观的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2018-06-07更新 | 517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0届高三6月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