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读下图,下列对波兰边界②形成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A.《凡尔赛和约》签订,波兰独立
B.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分割波兰
C.二战爆发,苏联乘机侵入波兰
D.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调整边界
2019-04-06更新 | 3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3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日本,根据政治立场与历史观的不同,对参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差距很大。以致出现多种称呼,如大东亚战争、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十五年战争、美日战争、远东战争等。日本的学界和教科书较多采用太平洋战争这一名称。这一名称起源于1945年底在日本报刊连载的《太平洋战争史》。驻日盟军司令部试图通过太平洋战争史观的历史叙事,以获得日本社会对处理战犯问题以及民主改革问题土的支持,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日本保守派偏爱使用的名称是大东亚战争,这一称呼在1941年的日本大本营会议中首次确定,声称日本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投降后,驻日盟军司令部曾明令禁止使用大东亚战争一词,但在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和约》生效后,该命令失效,同时,日本政府至今也没有禁止使用大东亚战争一词。

——摘编自周俊《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日本视角下的战争认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近代侵略战争认识出现差距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争”和“大东亚战争”名称存在的问题。

2017-07-01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争就像交通事故,它们的发生有一个共通的总根源,与此同时又有种种特 定的原因……国际无政府状态使战争有可能发生,但它并不使战争一定要发
生。

——[英]A.J.P 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和结局,同主要策动国或参战国的当权集团最初决策的愿望和预期是不一致的,有时是相反的,或者是他们中有些人本来不想打,……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 与 1931 年一样,急于在中国变得强大之前展开攻势的人,仍然是关东军中的 少壮派军官。这些军官受轻而易举地征服东北、没有遭到国际制裁及法西斯和纳粹在欧洲 崛起等因素的鼓励,急于将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并在那里建立一个日本的大陆基 地。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中国的奋斗》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 因。
材料三 1962 年,加勒比海地区发生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这是冷战期间 美苏两大国之间最激烈的一次对抗。这次危机虽然仅仅持续了 13 天,美苏双方在核按钮 旁徘徊,使人类空前地接近毁灭的边缘,世界处于千钧一发之际。最后以双方的妥协而告 终,其中有不少值得总结、反思的经验教训。

——百度百科“古巴导弹危机”


(3)综上,我们可以总结或反思哪些经验教训?

4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在对广岛进行打击之前,日本领导人提出条件,要保留天皇的权力和军队不受约束的权力,战争部长等人在坚持“将战争进行到底,维护我们的国体”,日军统帅部已经准备采取“决定性行动”,设想沿日本海岸部署军队,以击退美国人的登陆。此时,美国人在冲绳和其他外国岛屿却遭遇了困难。在欧洲战场,1944—1945年,美军有18万多人死亡,东京8月14日遭到了超过千架飞机的猛烈空袭,第二天,天皇在广播中就宣布了投降的决定,而不是在广岛遭到原子弹袭击的那一天。在促成日本投降的各种可能性中,是苏联决定不让日本人心存调节的希望,在日本北海道不远的色丹登陆,才迫使日本军方终于签署了投降书。对日使用原子弹解释为一种皆在恐吓苏联的开枪警告,是冷战的爆炸性序曲。

当8月6日和9日两颗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高空爆炸的时候,当场死亡的人数达20多万。原子弹体现了西方盟国为结束二战而在多大程度上不惜将道德禁忌弃之不顾。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结束朝鲜战争时,为何这场冲突会逐渐地平息下来,而不是升级为一场超级大国之间的全球性冲突?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解释是,第一颗原子弹试验。

——摘编自(英)尼尔·费格森《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影响。

2017-05-0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是对大多数欧洲人来说,世界变得更大,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在帝国主义国家仍然统治着它们旧的殖民地和新的保护国的情况下,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然而,这与现实不符。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1)分析材料一中“欧洲的全球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原因?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由于数百万殖民地居民在盟国和日本的军队和劳改营中的服役,这种世界范围的殖民地觉醒得到了进一步的促进。……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样,老百姓还受到了盟国关于自由和民族自决的宣传的影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秩序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大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第三世界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第三世界国家。

——吴于廑等《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3)概括材料三所示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17-04-2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质量调查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6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5年3月,德国宣布重建空军,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第一个中立法案
(1935年8月通过)
1935年10月,意大利大举入侵埃塞俄比亚
第二个中立法案
(1936年2月通过)
1936年3月,德军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936年底,“柏林一罗马一东京轴心”形成
第三个中立法案
(1937年4月通过)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9月,德国占领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9月,德国入侵并占领波兰。
第四个中立法案
(1939年11月通过)

(1)据材料分析美国不断通过中立法案的原因,并指出其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美国最终彻底放弃中立政策的事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2016-12-11更新 | 8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东济南市高三二模(5月)文综历史试卷

7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发起一场以失败而告终的政变尝试推翻德国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通过合法选举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借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在希特勒的主导下,德国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提高了希特勒在德国社会的声望。

材料二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顾《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进驻莱茵区,这一举动并未遭到其他欧洲列强的干涉。1938年9月30日,英、法与德、意召开幕尼黑会议,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闪击入侵波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德国法西斯统治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声望“更加提高”的原因。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有何教训?

2017-04-21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四川省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高级中学校高三4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8 . 某种程度上,乌克兰危机引发的美俄欧纷争可谓启动了“新冷战”的序幕。回顾历史,俄国(苏联)与西方的关系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全球的安全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他国家面对德国的这种状态,有判断错误、一连串的怯懦行为和糟糕的盘算。然而这中间难道不也有各国政府领导间的合谋么?从将苏联、共产主义及其红军作为邪恶敌人的时刻起,难道不能将纳粹德国当作一道有用的防火墙么?难道德国不会通过向东推进来寻找(对一战战败)有用的补偿么?
——【法】米歇尔·波德著《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
(1)指出材料一中的“其他国家”对德国采取的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这一政策对欧洲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面对同样实力得以加强,势力不断扩张的苏联,美国被赋予了资本主义阵营领导者的角色。1945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始为战后做准备。……于是这个星球上就开始了一场棋局竞赛,两个超级强权都在各处落子,强化已经掌控的领地,威胁对方掌控较弱的地区,期间几个超乎寻常的紧张时期则勾勒了双方不越界的量度。
——【法】米歇尔·波德著《资本主义的历史从1500年至2010年》
(2)材料二中“1945年罗斯福和丘吉尔开始为战后做准备”指的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美苏之间的棋局竞赛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
(3)材料三所示图中第一次建交高潮的特点是什么?这次建交高潮中最大的成果是什么?这一成果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经济、外交三方面产生了什么影响?
2016-11-27更新 | 3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三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9 .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二战后,德日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截然相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70年时任德国总理的勃兰特访问波兰时,曾当着来自全世界的记者面,在华沙犹太人居住区纪念碑前长跪不起,换来了世界人民对德国人民的谅解。但是,我们不仅没有看到日本政府做出类似的反省,我们倒是看见了日本政府的首脑小泉带头参拜供奉有二战战犯牌位的靖国神社。在日本,甚至有人试图篡改教科书中关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内容。日本政府的态度以及日本右翼势力影响,必然造成日本国民普遍回避提及侵华战争。
(1)据材料概括德日两国对二战的不同态度。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持此态度的主要原因。
2016-11-27更新 | 7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东潍坊市高三5月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材料二: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以上材料均引自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哪两次文化融合?两次文化融合的原因和结果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分析“欧洲中心主义被彻底击溃”的原因。并说明现代欧美国家借鉴儒家文化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