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结论

1

修昔底德陷阱”一直被西方认为是国际关系的铁律”。它由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提出,即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大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

2

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是中国文革的时候,与此同时,美国发生了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先从学生运动开始,后来变成全民运动,搞得轰轰烈烈。美国的群众运动有一个大的背景,冷战延续到那个时候,大家有些厌倦。如果不认同冷战中一切以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那么打越南是没有道理的。这场运动与以前不同,与经济诉求没有关系。中国的“文革”跟美国的群众运动是一致的

3

但丁反对中世纪的“教会至上论”,他在《神曲里写道宝剑和十字架都拿在一个人的手里...今日罗马教会,把两种权力都抱在一起跌入泥塘里去了,她自己和她所抱着的都弄污秽了!”但工是近代早期反对宗教的人文主义者。

材料通过解读材料推导结论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列对三组材料的推论均有不当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组,指出结论的不当之处,并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当之处”产生的主要原因。
2022-03-11更新 | 27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卷小论文题专项指导与训练——修改建议类(四)
2 . 照片、雕朔、邮票等资料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从中可以解读出真实可靠的信史。请为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作出简要述评。

1986年发行的国际和平年纪念邮票          铸剑为犁                    《联合国宪章》签字
2018-06-1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6单元第2课 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练习)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下的古巴革命获得成功,建立了拉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古美交战。古巴转向苏联,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安全。与此同时,局势动荡的其他拉美国家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古巴式的革命。肯尼迪上台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降低;来自苏联的经济和科技挑战加大。为了稳定美国的天然“后院”和阻止苏联的渗透,肯尼迪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手抓箭、一手抓橄榄”的“和平战略”……在增强军事控制的同时,更强调经济技术援助。1961年肯尼迪指出“针对我们的南部邻邦,在新的争取进步联盟计划中,我们保证把豪言壮语变成好的行动,援助自由国家的人民和政府摆脱贫穷……并且让其他国家知道,西半球仍然是自己的主人。”

——摘编自张静《冷战时期美国拉丁美洲政策研究)

冷战结束后,美国放松制裁、增加接触,美古关系出现松动。2015年,双方恢复外交关系。2016年,奥巴马声称:“美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图把变革强加于古巴。古巴将取决于古巴人民。我们将不会把政治或者经济制度强加给你们。”人们对其原因有多种解读:美国认识到对古巴制裁已经失败、制裁导致国际国内对美国政府的压力、美国不希望继续失去古巴市场以及奥巴马想为自身添加政绩……但更重要的是奥巴马政府迫于近两年国际形势新变化,需要对其全球战略再次进行调整。美古关系的实质性改善,由于各自内外制约因素无法一蹴而就。只要美国无法彻底放弃冷战思维,仍将拉美视为其“后院”,关系的全面改善就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摘编自王鸣鸣《从美古复交看美国全球战略调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肯尼迪时期美国对古巴政策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后影响美古关系走向的因素。

2018-06-07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8届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历史试题

4 . 照片、雕朔、邮票等资料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从中可以解读出真实可靠的信史。请为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作出简要述评。

图片内容述评
(《联合国宪章》签字)《联合国宪章》签字
铸剑为犁——伫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联合国的宗旨及实现办法
1986年和平年的纪念邮票1986年和平年

2018-03-0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三第六单元和平与发展第2课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同步检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观察下侧漫画(lraq、Afghanistan、Balkan分别指伊拉克、阿富汗、巴尔干),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霸权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B.冷战能有效抑制地区性冲突
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人类安全
D.多极化趋势不利于世界和平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又称《江宁条约》)主要内容是: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2.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4.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5.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6.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与英国商定;7.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8.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丧失的国家主权,并指出英国借此获得的具体侵略权益。
材料二 中国政府为了争取国家独立自主, 通过外交途径争回大量因不平等条约而丧失的国家主权。北京政府时期的华盛顿会议上, 中国代表迫使日本同意撤出山东、英国归还威海卫, 九个强国宣布将尊重中国主权, 让关税提高至5%, 还订立了关税最终自主和废除治外法权的条款。1924 年, 在中苏协定中, 使俄国放弃治外法权及在天津、汉口的租界和庚子赔款。南京政府在1928 年又宣布拥有关税自主权。虽然中国政府的这些外交活动, 并未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状况, 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损失, 并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影响, 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与地位渐高。
——李华兴,张元隆《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
(2)指出除材料二所列事实以外,近现代中国政府收回国家主权的成果,并综合归纳其原因。
材料三 近二十年来的战争与冲突更多地发生在一国之内,如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卢旺达种族大屠杀等等,这些违反人道、有悖人类文明通识的行为日益成为维和行动的对象。在这个意义上说,维和行动成为一种超国家主权的国际行为,国家主权概念在理解上发生了改变。事实上,国家主权概念的变动,还发生在更广泛的国际事务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走向深入,国际贸易需要在一个多边协商的框架下实现共赢;互联网冲破了文化的边界;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都需要人类共同面对,往往不是一个主权国家所能独立解决的。可以说,一国的决策或会引起全球的连锁反应,相应的,决策的出台就需要在全球背景下进行思度与考量,“主权让渡”概念浮现出来。
——谢益显《完整掌握国家主权概念》
(3)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试从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解读当今国家主权概念发生的变化,并谈谈如何认识“主权让渡”。
2015-11-09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6届江西省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卷
7 . 联合国的国徽(如右图)是从地球的北极方向勾勒世界地图的形象:经纬线由8条直线和5个同心圆组成,两根橄榄枝衬托着整个地球。对此图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A.它标志着联合国是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
B.它反映了五大洲人民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强烈愿望
C.它确立了“五大国一致原则”,共同维护“集体安全”
D.它象征着联合国的根本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