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关条约》签订后,由于俄国带头搞“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因此对俄国怀恨在心。为此,日本积极展开外交活动,寻找友邦并缔结反俄同盟。《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仍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军,这使英国等列强感到不安,再加上英、俄两国在亚洲争夺激烈,英国决意在远东地区寻找帮手。1902年,英日缔结同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相互承认有权保护自己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缔约国一方为了保护本国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而与第三国作战时,另一方应严守中立;如缔约国一方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作战,另一方应负有军事援助的义务。

——摘编自《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日结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日同盟的性质及其影响。

2019-08-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西省赣州一中高三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欧洲局势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中形势对同盟国在战争中的局势产生的影响。
2022-02-19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0年,一位名叫安吉尔的英国经济学家、和平主义者写的一本新著《大幻想》在出版后成了畅销书。他在这本书中,力图证明战争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在当时各国财政经济相互依存的情况下,胜者和败者同样遭殃,战争成了无利可图的事情。所以,没有一个国家蠢到发动一场战争。

——毛元佑编著:《第一次世界大战总盘点》

材料二1914年投入战争的是19世纪的军队,打的却是20世纪的战争。战争促进了技术进步,推出了新型武器和大规模屠杀的方法,影响深远……虽然欧洲是一战的中心,但这场战争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冲突,影响到了每一个大陆。和多数战争一样,开战容易,结束却……大战接近尾声时,各国的军费开支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都对公民开征了新的税赋,或提高了原有的税率。各国债台高筑,国家就滥发钞票,为将来埋下了隐患。

——【英】伊恩克肖《企鹅欧洲史8地狱之行(1914-1949)》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棉、毛、丝等原料成为军需用品,一时求过于供,价格暴涨,拥有传统桑基鱼塘优势的珠三角地区的缫丝业遂乘机扩张。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顺德掀起了办厂的热潮,当时广东全省雇用千人以上的缫丝厂共4家,顺德容奇便有3家,仅大良大小丝厂有十七间,蚕丝产销最盛时,顺德大小工厂190家,女工八万多名

——李淑苹、朱婵《珠三角近代产业女工的职业形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安吉尔的观点并评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顺德缫丝业发展的原因。
4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英布战争,1899﹣1902年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钻石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又称南非战争,1809年秋,英国军队开始在德兰士与奥兰治边境集结,布尔人10月11日对英宣战,布尔民兵由此向南部非洲英军主动发起攻击,为征服只有数十万人口的布尔人,英国先后投入四十多万人,战争持续了三年多,共阵亡两万两千余人。最终英国在国际舆论压力下,与布尔人签订和约,战争结束。战争促使了南非联邦的形成,南非的种族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化。战争也推动了日不落帝国在海外扩张的终结,从此英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收缩,将本身的战略重点转回欧洲,集中营、迷彩服、游击战术、“全民战争”等现象与理论都在此次战争中出现,战争理论家甚至认为“英布战争”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摘编自《英布战争一最后一场绅士间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布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布战争爆发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涉及到外国的纠纷,都被当作事关国家“权利”和“荣誉”的事情,引起轩然大波,一个本国公民,不管其品行如何,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在外国遭到侮辱或杀害,立即就会被当作民族英雄而受到本国人民的同情和拥戴,并在全国激起强烈的爱国情绪和对当事国的仇恨。

材料二:各国的极端民族主义者都坚信本国文化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战争则是执行文化传播的“天意”和“使命”。法国人指责德国文化“粗鲁野蛮”,德国人污蔑法国文化“腐朽堕落”。

材料三: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非与他们自己有同样的名称,讲同样的语言”,”民族情绪远远超过对自由的热爱.人们都愿怂恿统治者去粉碎那些非我族类、语言有异的其他民族的自由和独立”,“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

——摘自【美】汉森.w.鲍德温《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极端民族主义的内容及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极端民族主义产生的危害。
2019-04-2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江西省景德镇市2019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6 . 不同的维护国家利益方式对国家利益的实现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签订的某协定的附件(节选)

联合王国陛下政府和法国政府是在坚持9月19日英法建议第6款所规定的提议的基础上参加上述协定的缔结,前项建议第6款是涉及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新疆界面临无端侵略时的一项国际保证问题,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国和意大利方面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材料二   两个不同时期欧洲各国关系图示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协定的名称及其体现的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结合相关史事,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角度简评该政策。
(2)概括材料二中欧洲各国处理国家关系的策略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给成员国带来的政治收益

7 . 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雅典强大的原因。

材料二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国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其结果。

材料三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3)指出材料三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比较材料二、三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

(4)综上,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2018-06-09更新 | 2575次组卷 | 16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日清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布赖恩是美国资深政治家,他的“治世良方”是“订约双方同意,所有存在争端的问题,在外交解决失败后都应提交到一个国际委员会调查”。他将这为期六个月或一年的调查期称为“冷却期”,他认为,战争的爆发是一种非理性行为,是源于一时的冲动。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人们重新恢复理智,就能够阻止战争。同时他还认为,在建立这一公正、和谐、和平的国际关系中,美国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普通的参与者,而是唯一的领导者;美国领导世界所凭借的绝不是武力优势,而是道德感染力和榜样的示范作用。

1912年12月,威尔逊请布赖恩出任国务卿。上任以后,布赖恩迅速完成了一项外交壮举——与三十个国家签订了仲裁条约,包括了除日本、德国、奥匈帝国和土耳其以外的世界所有主要国家。“我相信一千年后,在世界议会大厦上,我的名字与伍德罗·威尔逊的名字将会和这些条约联系在一起。这些条约也将保证我国十个世纪的和平。”

——摘编自蔡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布赖恩的和平外交》


(1)根据材料,概括布赖恩的和平外交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赖恩的和平外交构想。
9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战前,欧洲各大国在哲学和历史学中把战争神圣化的理论盛行的同时,与大众联系更多的教育和文学也在散播着“战争文化”。如:向青少年灌输大国沙文民族主义,宣扬光辉的历史和为民族事业献身的精神和个人英雄主义。浪漫的超现实的小说大量涌现,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战争被普遍描绘成一种英雄事业和积极的力量。向非洲、美洲的殖民扩张冒险活动、丛林战争,被描绘成传播文明和基督教教义的豪迈事业。将适者生存的原理广泛运用到人类社会中,激发人们的情感,动员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军事训练,鼓吹军人的荣誉、极度丑化敌人,打击敌国的光辉观念:只有战争是人们纯洁灵魂、发扬英雄精神与豪迈气概的机会。

——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历史·战争与和平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战争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文化”的影响。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列强或许都没有在欧洲大陆开战的想法,但构成两大同盟法律基础的德奥同盟条约和法俄同盟条约,都规定了“自动卷入”的义务。这也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同盟中的强国可以限制弱国的政策,而是后者变得有恃无恐,轻易地将强国拖入一场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战争。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鲁莽地向塞尔维亚宣战,就把众多欧洲国家拉进火坑,一战就此爆发。

如果说近代欧洲国家的结盟或多或少带有集体安全意味的话,那么,(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就完全是邪恶的怪胎,它纯粹是称霸世界的工具,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希特勒曾说: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

——夏一东《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结盟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前结盟的看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