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当时的人们,包括社会精英和新近成长起来的企业家阶层,都把妇女看成仅仅承担家庭职责、相夫教子的角色……当战争爆发后,男人都走上前线,而妇女则承担了后方沉重而繁杂的工作。还有一些女性也走上前线。可以作为证明的是,英国宣传画中有大量展示妇女风貌和精神状态的内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30岁以上的妇女获得选举权。”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一战对妇女社会地位的影响B.英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
C.妇女对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D.宣传画对社会动员的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6年5月30日,他订出一个方案,想把英国皇家海军诱入圈套。他的诱饵是游弋在挪威海岸的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指挥的由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组成的舰队。他推论,英国人是不会派出整个舰队来拦截一次有限的偷袭的。舍尔指挥的公海舰队的全郑力量在五十英里之后跟踪着。如果英海军出击,希佩尔进行象征性的抵抗后就转舵,把追击者引进舍尔的大舰队的射程内。

材料二历时12个小时的海战,英方搜失战舰14艘,价亡6800余人;德方损失战舰11艘,伤亡3100余人。《纽约时报》报道:“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但最后仍被关在牢房里。”

——《影响世界历史的21场经典海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德兰海战爆发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你对“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但最后仍被关在牢房里”的理解。结合材料一,说明材料二中“德国痛殴了英国狱卒”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前夕,德国总理特奥巴尔德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得华·格雷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20世纪初,大国间的外交冲突和危机严重且频繁,而可供应对的策略并不多,似乎只有战争这一种解决模式,缺乏妥协缓冲机制和中止终战的可能——没有国联的外交控诉平台,没有联合国五大国协调的机制,也没有国际危机管控的成功经验和范例可供参照,国际治理机制还是一个空白。而战争一旦引爆,则“天然”地具有世界性,爆烈度前所未有。只有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战,以及延续20世纪后五十年的冷战之后,痛定思痛,乱而后治,国际社会才会深刻认识到国际治理和危机管控的必要,必须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利己主义、强权外交至上,才能走向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摘编自李杰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具有世界性”和“爆烈度前所未有”的理解。
2023-03-06更新 | 39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_________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_________、西亚和北非各地。
(3)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_________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4)_________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2023-05-29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3第五单元知识串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背景是什么?
2022-06-2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选择性必修3问题导学-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6 .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英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对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英国女性就业增长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材料二   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有人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19世纪70年代后,妇女选举权问题在英国导致了一场持久的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各种妇女选举权运动组织不断涌现,运动也从温和走向激进,并在一战前达到高潮。……《1918年人民代表法》最终出台。根据这部法案,英国的选民人数增长3倍,从战前的770多万增加到2140多万,其中女性选民840万。

——摘编自薛永生《论一战与英国妇女选举权的实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情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背景。

7 . 自近代以来,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睦邻关系尤为令人深思,为今天提供了历史的教训。

材料一   对于海峡对面正在发生的巨大变故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相信“两国人民”一定会有相同的要求:希望向法兰西伸出援助之手,以平息暴乱恢复原有的和平。

……暴徒的行径正在不断升级以致为我的行动提供了合理可靠的依据。我们要为实现和平的行动就要开始了。

——1793年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小)

材料二   现在是应该分清敌友的时候了,虽然目前我们有选择的余地。是向左,向右?……他们应该成为我们的朋友——对付敌人.这样更有利于采取主动而把握对未来世界的控制。

——1903年英国首相贝尔福

材料三   我们非常同情您及您的国家在战争中所遭受的得不幸,而且理所当然应该得到补偿。……我个人也非常赞同维尔逊先生关于“对于德国的惩处应限定在不致成为其复仇的借口”的忠告。因此建议总理重新考虑您的计划。

——1919年劳合.乔治对克交谈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两国人民”应该是指哪些阶级或阶层?并指出英国采取军事行动的企图。

(2)分析指出英国首相贝尔福讲话的主要背景。以史实说明英国所采取的行动是否“把握了对未来世界的控制”?

(3)材料一材料二体现了英国对法国政策的什么变化?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英国怎样相同动机?分析这动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4)结合所答谈谈你阅读后的感受。

2018-08-21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2019学年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一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A卷

8 . 材料题:

材料一:在法国大革命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在20世纪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1914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象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的瓦尔密战役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反映出的狭隘民族主义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产生的欧洲国际关系背景。

(3)指出材料三反映反映出的凯末尔革命中民族主义的目标

(4)根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2018-01-24更新 | 416次组卷 | 18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二轮复习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习

10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18年3月15日,根据列宁的建议,全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批准了《布列斯特和约》。3月17日,《布列斯特和约》也经德国批准并开始生效。《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相当德法两国领土总和的土地,将近5000万人口,损失了煤占全国90%、铁矿占73%、工业设备占全俄的1/3、铁路的33%,还有大量赔款。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材料二1922年4月16日,德国、苏俄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拉巴洛条约》,该协定共六条,主要内容是:(一)相互放弃要求赔偿战争费用、战争损失及战俘费用的权利。(二)德国放弃因俄国实行国有化对德国国家财产和私有财产造成损失的赔偿要求,但以俄国也不给予第三国同类赔偿为条件。(三)两国立即恢复外交关系和领事关系。(四)两国根据平等互利和最惠国原则建立贸易和经济关系。缔约后,1922年德国对苏出口增加1倍多,从苏进口增加了13倍。列宁认为它体现了“两种所有制的真正平等”。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德国先后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和《拉巴洛条约》的不同背景。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拉巴洛条约》的突出特征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